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意思四年级_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意思20字

《大江东去》是唐代诗人汪遵所作,诗意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江河流淌不息、岁月更替的感慨和对人生沉浮的思考。全诗共五十九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扬波作为开头,描述了长江奔腾向东的景象;...

《大江东去》是唐代诗人汪遵所作,诗意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江河流淌不息、岁月更替的感慨和对人生沉浮的思考。全诗共五十九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扬波作为开头,描述了长江奔腾向东的景象;第二部分以“大漠孤烟”为开头,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不安;第三部分则以“明月几时有”为开头,唱出了对生命的深刻反思。最后,诗人用“大江歌罢掉头东”作为绝句,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让读者深感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意思四年级

释义:

唱诵气势豪迈的歌曲东渡求真,精研社会学科挽救国家危机。

面壁刻苦求学力求突破磨难艰苦,难酬蹈海之志,出洋寻求真理亦是英雄所举。

原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

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2、“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

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3、“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

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

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4、“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

“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17年,周恩来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一九一九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

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浩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这里指作者唱罢“大江东去”,东渡日本。表示出一种豪放的气势。掉头东:掉头东渡,毫不踟蹰。这首诗写于1917年赴日途中。2.邃密:深邃细密。群科:各种学识。济世穷:意即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3.面壁十年:《神僧传》载,达摩祖师“终日面壁而坐,九年形入石中”。这里用以表示专心致习,探求救国真理的决心。破壁:南朝著名画家张繇僧曾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有四条白龙,不点眼睛,说是点睛就会飞去。他们认为这是怪诞之言。后刚一点蜻,“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而去”。诗中借用此典,说明十年苦苦追求,是为让中国这条东方睡龙振奋起来,昂首腾飞。
4.难酬:难以实现。蹈海: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为唤起民众迅速觉醒,身蹈日本大森海湾,一时震动海内外。这句是说,即使伟大抱负难以实现,象陈天华那样蹈海殉国也是一种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集中地表现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留学日本的生活。出发时,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要为拯救中华而愿献出一切的豪迈气概。

二: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意思20字

意思是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三: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意思和背景

姚顺忠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大家耳熟能详,创作时间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其实,这首诗最早的版本与现在流传的版本略有差异,最早版本可见《周恩来旅日日记》。

1998年2月,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旅日日记》影印本,原貌再现了周恩来从1918年1月1日至12月23日旅日“学校日记”手迹。在这本日记衬页空白处,周恩来题写了这首“大江歌罢掉头东”,并注明题写时间为“中华民国七年一月”,即1918年1月,地点是在“扶桑江户”,也就是日本东京都。送给张鸿诰书法横幅手迹,注明时间是“民国八年三月”,即1919年3月,可见日记手迹书写时间明显早于送给张鸿诰的手书横幅。目前为止,日记手迹是这首诗文字记录的最早版本。日记版本内容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不酬蹈海亦英雄。

差异主要在第四句,“难酬蹈海”与“不酬蹈海”之异,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仔细推敲,不仅可以看出诗句表情达意方面明显的不同,还可以领略到诗人救国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蹈海”,典出《史记·鲁仲连传》,鲁仲连为齐国贵族,情愿“蹈东海而死”,誓不帝秦。《后汉书.逸民传序》:“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鲁仲连蹈海,体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的国家情怀、护国气节。诗歌既言志也言情,周恩来引用此典,要表达的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有许身救国的志向,这一句诗把情和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从诗人表达“情和志”这个角度看,“难酬蹈海”要比“不酬蹈海”更准确。“不”是否定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视死如归之志,显然这是一种英雄行为。但寻求救国真理,绝不能一死了之,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可见用“不酬”太极端。“难”是形容词,“难酬”说明还有希望,只是实现希望困难重重,哪怕这一次失败,还可以重头再来,仍然是英雄,这是屡败屡战的另一种英雄行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屡败屡战,正是这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而这种不屈不挠韧的战斗精神,正是周恩来革命精神的重要底色。“不酬”与“难酬”两相比较,“难酬”更能表达诗人锲而不舍探寻救国真理的奋斗精神。从出国前的“不”,到回国前的“难”,可以约略看出诗人步步走向成熟的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联系诗歌前三句看,第一句写诗人毅然决然的掉头向东,第二句承接第一句交代了掉头向东的目的,也就是“邃密群科”以济世,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立志决心,哪怕是“面壁十年”也要实现“破壁”的那一天,可以说探求真理的一种韧劲,像一根红线贯穿着诗句。诗歌第四句既要迎合前三句的主线,又要对全诗主线进行一种个性化的意境升华,诗人选择一个“难”字,很好的达到了诗人既合全诗主线又能升华意境的目的。

另外,日记手迹本的公开出版,澄清了这首诗首句“掉头”与“棹头”的争论。从日记本看,诗歌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是“掉头”确凿无疑。

一是从“掉”字的笔法书写顺序和字迹判断。“掉”字的提手旁书写顺序很清楚,先一横,再一竖勾,最后是一提。特别是一提,斩钉截铁,丝毫没有行书木字旁先撇后折的笔锋。

二是从引用典故的准确性和诗歌背景判断。“掉头”,是诗人引用杜甫诗句典故,“巢父掉头不肯往,终将入海随烟雾”,“棹头”只是指船头。周恩来用“掉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就是他在南开中学毕业后,本想与其他大多数同学那样赴欧美求学,但因为经济困难,只能选择去经济负担较轻的日本,在他的内心存在一个由西向东的掉头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

  • 发表于 2023-06-18 12:23
  • 阅读 ( 154 )
  • 分类:教育培训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4
34

17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