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
“名”是概念,必须用“名”界定“道”。“名”是言语及思想的基本单位,没有“名”就不能思考,也不能说话。“名以指实”,意即名称是用来指涉真实之物的,不能虚构。
比如,如果没有茶杯、冰箱的实物,光说这两个词,别人也不懂其义,等于平白杜撰一个“东西”。反之,虚构的事,像“一加一等于二”是计算单位,只能在书本上出现,实际上是看不到的。
“名”用来指真实之物,作用是符号或象征,因此有调整与改变的空间。比如中文叫“茶杯”,英语则叫“cup”,同样的“东西”却有不一样的名称,这就表示名称可以经过大家同意,约定俗成加以修订。老子体验到“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
就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道”根本就没有名字,“强字之曰道”,只是勉强取个名字叫做“道”。我们今天读“道”读得容易,这其实是老子勉强说的,他认为“究竟真实”没有名字,但是要体验“道”时却不能不说,不然无法学到东西。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扩展资料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名可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
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扩展资料:
语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淮南子.本经训》:“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元.马致远《任风子》三折:“自从跟着师父出家,打水浇畦,口里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贫道乃玉清庵刘道姑是也。”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 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均没有绝对的东西,但一切均有可能。有时是常理,有是非常理,都不是人所能为的。宇宙的宏大,显现出人类的渺小。只局限在人的本身并不能解释所有。变化中,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也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后人在诠释这句话时,产生了歧义。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诠释:
(1)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持此种观点的人为《老子》注家的主流。从战国末期的韩非,到西汉严遵、东汉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都主张道不可言说,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2)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唐代李荣说:“道者,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以询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息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李荣把“常道“解释为“常俗之道”,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
(3)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唐玄宗说:“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出自哪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注音
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
无(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无(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玄(xuán),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2、注释
“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理解为: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出自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开头句,也是道经的总纲。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也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之名(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并向世人说明:人类的康庄大道不是常人之道而是圣人之道,人生的意义也不应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真朴。
拓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