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昔日“土门神”成热销装饰品)

上游新闻 重庆晚报慢新闻 记者 彭光瑞 伊文/文 图片由梁平文旅委提供 晾干的梨木,上灶蒸足5小时左右,再搬到案几上。 匠人刀尖飞舞,双刀刻、单刀刻、敲刀、卧刀、添刀、旋刀、卷刀……木屑...

上游新闻 重庆晚报慢新闻 记者 彭光瑞 伊文/文 图片由梁平文旅委提供

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昔日“土门神”成热销装饰品)

晾干的梨木,上灶蒸足5小时左右,再搬到案几上。

匠人刀尖飞舞,双刀刻、单刀刻、敲刀、卧刀、添刀、旋刀、卷刀……木屑中,白脸长须的“将门神”形象,渐渐在木板上成型。线条的粗与细、疏与密、虚与实,带来不同质感和人物气质。

这是一种雕刻?不,眼前的场景,是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之一——雕版,配合拖胶、刷泥、开脸等多个工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年画便跃然纸上。它从2006年开始,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源地梁平也是重庆唯一的年画产地。

徐家辉给年画开脸

而眼前的匠人,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今年春节,徐家辉接到了2万多幅年画的订单,雕刀、雕版、画稿和“德和泰”印鉴,徐家辉用一幅幅年画描绘着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味道,传递着一份纸上的年味。

历史悠久 梁平民间“三绝”

“扫完年尘贴年画,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而在众多年画创作的流派里,梁平木版年画独树一帜,极具魅力。”梁平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梁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要说其中的故事,也许一天一夜都说不完。

简要来说,梁平木版年画相传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属于套色木刻版画。其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至于其具体起源的时间、地点,尚无确切文献可考证。清初《高梁耆英集》蓝选青所作《竹枝词》中,对梁平木版年画有如下描写:“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禄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水印)土门神。”这里所说“土门神”就是梁平木版年画,距今约有300年历史。

专家曾对全国各地生产的民间年画进行对比,其中湖南滩头年画与梁平木版年画风格最为相似。无论题材、构图造型、色彩、工艺原料、工艺流程都与梁平年画极为一致。根据资料记载,1990年,时任梁平县文化局美术干部的李斌等走访了湖南的滩头老艺人,问及年画大家都说来自四川“梅县”。理由是印刷的红纸叫梅红纸,是从梅县来的;又叫四红纸,据称是纪念四川传来的缘故。

后来,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调研。发现这中间有一个误会,四川根本就没有“梅县”。而误会的原因是在封建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会组织,以本行业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作为各自的尊崇偶像。染帮行会为梅葛会(亦称梅葛二仙会)。梅仙,传说中绘制彩锦的神人。葛仙即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

年画是在染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作坊既印年画又染纸,刷五色纸。因此,都供奉梅葛仙师。滩头也成立了“梅葛会”,有严格的组织形式,选举会长,如李楚魁等,每年召开“梅葛会”进行祭祖等活动。梁平木版年画作坊所建“梅葛会”,活动如滩头一样。梁平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屏锦铺建的“梅葛会”,就在原屏锦区委后面。所以,老艺人们所说的四川梅县不是县名,很可能是梅葛会的误传。

艰难摸索 “非遗”曲折传承

“孩子们有必要认识老祖宗留下的记忆。”在梁平区举办的一次木板年画推广公益活动上,徐家辉曾在指导孩子们学习年画技艺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对此,他自己深有体会。

展示年画

徐家辉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但他学画的经历,却不普通。徐家辉出生于1966年,是屏锦镇芋禾村人,其所在的徐氏家族曾经是梁平木版年画的出产大户,“德和泰”就是徐家辉先辈创立的年画名号之一。曾经,他家制作的年画惟妙惟肖,声名远扬。鼎盛时期,作坊里要雇用100多名工人务工,制作的年画销售到重庆及现在的三峡库区一带。

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早年间,年画逐渐不再被大家所追捧,制作的技艺也出现了断层。在徐家辉12岁那年,他偶然从姑婆口中听闻了家族有关梁平木版年画的故事。之后便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家中早已不做年画,只有徐家辉的“四姥爷”徐典隆还会这门手艺,于是徐家辉央求徐典隆教他做年画。多年未操作,甚至家里的雕刀也已锈迹斑斑,他只能靠着老一辈的记忆,自己摸索着雕版。

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把赚的钱拿来买制作年画的工具,学习年画制作。有时候学到一半发现少个工具,他就得去挣钱买了工具才进行下一步。就这样,徐家辉将祖上留下的口诀化为实际操作,一步步地摸索和琢磨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徐家辉终于复刻出了第一张徐家祖传系列年画《八美图》之《四郎探母》。完成了年画技艺的传承。

学艺不易,守艺更难。学成以后,17岁的徐家辉发现,确如“四姥爷”所言,做木版年画养不了家。为补贴家用,他便暂时搁置了手艺,只能去外面打工养家。

1998年,攒下“第一桶金”的徐家辉,选择放弃收入颇丰的工作,回到家乡继续做梁平木版年画。之后,他便在屏锦镇场镇上开了一家建材商铺,边做生意边继续摸索年画制作。年画的制作工具和材料不易寻找,他就自己打磨雕刀、制作颜料、四处寻找木材。

最难找的是制作年画的纸,传统梁平木版年画需要本地产的“二元纸”,因为“二元纸”的纸张纹路粗糙,呈朴实温润的土黄色,结合年画印制的色彩和内容,自带独特韵味。而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生产“二元纸”。

同时,在制作年画前,“二元纸”还需经过蒸纸、刷矾水、涂观音土等二次加工,才能既保证纸质原本的颜色和质感,又可以防止颜料渗透,更加经久耐用。在几番波折后,徐家辉最终找到了土法造纸的区级非遗传承人蒋吉文,这才订购到所需的“二元纸”。

白天经营门市生意,晚上回家制作年画。长年累月下来,徐家辉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制作更加精品的年画,徐家辉卖掉了街上的建材商铺,一心投入到年画制作中。

徐家辉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在重庆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梁平区委、区政府对梁平木版年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愈加重视,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完善了梁平木版年画展演作坊,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梁平木版年画《扬鞭》

从那以后,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梁平木版年画,徐家辉经常参加全国及国际性的交流展览活动,从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宣传梁平木版年画的机会。近些年,他还到澳大利亚、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地参展,让梁平木版年画蜚声中外。

2008年,徐家辉参加奥组委举办的中国故事“重庆祥云小屋”文化艺术展,获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和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2010年,徐家辉的作品《盗令出关》在中国(潍坊)第三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暨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获金奖。2011年,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徐家辉还获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同年,他被授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关注文化 年画得以新生

那么,究竟梁平木版年画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呢?

年画(刘勇提供)

梁平区红旗中学教师、从事木版年画理论研究20年的刘勇介绍说,梁平木版年画无论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梁平木版年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及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套色技术,以及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原理,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刘勇说,据传梁平木版年画的技艺源自宫廷,随后由徐家带入梁平。用大白话解释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几方面,一是“开脸(包括年画脸部上色等技艺)”的方式不同,二是年画当中的门神多,且文武混搭,刀枪混用。更有特色的是门神一般都带有小孩,根据题材不同,带1个、2个甚至5个的都有。

早年间,春节期间对联、灯笼、门神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元素,而梁平木版年画生动、好看的特点,让其在民间流传很广。后来,年画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衰退,做的人不做了,贴的人也不贴了,导致手艺的断层。

年画(刘勇提供)

上世纪80年代,传统的年画又逐渐兴起,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一方面,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一大批年轻人开始重新接受并喜爱传统文化,这都给予了梁平木版年画很好的复兴土壤。

刘勇介绍说,自己1999年开始研究梁平木版年画,随后他不仅在自己所在的中学开班传授年画技艺,同时受邀成为四川美院、重庆大学等6所高校的客座老师,以选修的形式,向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及制作工艺。听课的学生早已达到上万人次。

徐家辉也印证了刘勇的说法,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年画制作团队中,有好几位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甚至表示愿意以制作年画为业,相信传统年画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他还曾在梁平知德小学、泰和小学等学校设立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并前往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传授相关技艺。

年画(刘勇提供)

“仅今年,我们就销售了2万多幅年画。”徐家辉说,喜欢梁平木版年画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单位和企业一个订单就上百幅。而人们甚至不再局限于将年画当作“门神”贴在门口,一些制作精良的产品,被客户当做装饰画,放在书房、客厅,成为一种文化装饰品。

“年画寄托了新春佳节人们的美好愿景,满满的正能量,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我相信,我们能将这份纸上的‘年味’传承和发扬得更好。”徐家辉说。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 发表于 2023-06-03 21:32
  • 阅读 ( 175 )
  • 分类:城市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信用卡董峥
信用卡董峥

49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