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中,有一个历史时间段很是好玩,那便是春秋和战国,这期间有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你知道战国七雄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真的只要有7个国家吗?

为了方便大家盘清春秋与战国的时间线,首先来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时间顺序排列,据华夏有历史记载开始: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

而今天说的故事,便发生在春秋与战国时期。
当时的战国可谓是真的人才辈出,就好比“百家争鸣”,多位对未来文化有着影响的智者横空出世。而在它之前的春秋时期,又是另一种景象。对于春秋的概括便是礼崩乐坏,再无人伦可言。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周天子在位还有威信,各部分只是小打小闹,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底线放的很低,随意的战争,动不动就十万交锋,就那种不把对方消灭不肯罢休的态度,有的小国更有甚者以屠净敌国为目的。这不就是礼崩乐坏么?
有人问了,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叫“春冬”呢?其实这个取名,是历史学家定的,一是孔子修订的一本书叫《春秋》,二是秋天本就有个“多事之秋”的感觉。所以,春秋更为切合那个年代。

回归主题,前面说到春秋(公元前770年-476),之后便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其实是连着的,并没啥特别明确的分界线,而战国七雄,便是这个时间线上产生的。
人们口中常说战国七雄,都以为在那个时间,只有这么七个国家。其实他们七个只是当时势力稍强的诸侯国,在这段期间,还有着很多国家,能与之相差不多的大国有很多,例如:越国、鲁国、蜀国、宋国、中山国、巴国等大国。小国更是数不过来,什么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它们的存在,都是看着周边七个诸侯国的脸色的。因此,名副其实起到历史对抗作用的,只有那七个诸侯国家。

回想下七国的顺序: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个顺序可不是乱排的,春秋早中期,齐国在管仲的变法下,加上牛耕铁器的普及,举国昌盛。齐桓公带着齐国四处征战,吞并很多小国。这也是齐恒公被世人排在“春秋五霸”之首的原因之一。当然了,除了齐国,楚、燕、韩、赵、魏、秦也是按照实力排的顺序。
进入战国后,大面积的战争来临,周边大小国逐步被吞并,这期间,本是第一的齐国,因为管仲的离世,齐恒公也被小人饿死。秦国得商鞅进行变法,让这本是最后的秦,国力突飞猛进。反观齐国与它换位,成为最后一名。此时战国七雄的排名秦居榜首魏、韩、赵、楚、燕、齐在其后。

战国七雄的争霸,附带着周边小国,最终秦始皇完成大一统,齐国不战而降。
所以,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不是说只有七个国家,而是说在当时那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国家中,这七个国家在当时是有着“雄”的资本。因此统称他们为“战国七雄”。这就和“春秋”一样,人们好奇为啥不叫“春冬”,因为那个时期,可以算是真正名义上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