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市民政局:兜底民生服务 共享幸福生活)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民政局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职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落脚点,在全市...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民政局(市民政局:兜底民生服务 共享幸福生活)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民政局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职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落脚点,在全市民政系统部署开展19项重点民生项目。

做强“民生大莞家”品牌

市民政局介绍,从2020年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连续两年,每年投入1.26亿元打造“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建立起更广泛、更深层、更有效的民生兜底保障网,实现了1000多宗“民生微实事”和5000多宗“民生微心愿”,获得广东省直机关第八届“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大奖、东莞市十大优秀改革项目奖。

今年,根据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市民政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民生大莞家”品牌打造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从“建机制、拓项目、聚力量、提效率、树品牌”五个方面着手,年内形成不少于100个微实事亮点项目和100个微心愿典型案例,建立不少于1000家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加入的“民生大莞家”爱心资源库,进一步做好东莞民生保障工作。

■东莞做细做实民生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开展“大配餐”等服务

“零距式”为群众办实事

按照省民政厅要求,结合东莞实际,市民政局全力推动“东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落地落实。通过建好兜底民生服务的工作平台——社工站(点)、兜底服务对象识别“一个不漏”、民生服务“一站通办”、兜底保障落实“专人跟办、全程跟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市民政局印发了《“东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施方案》,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33个,配备专业社工不少于662名,成立市社工督导办、配备7名专职督导分片区指导,实现镇街(园区)社工站100%全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全覆盖,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行示范点。

关注特殊群体急需,“靶向式”办实事。发挥慈善会功能,设立“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专项基金,填补非莞籍脑瘫儿童在我市获得救助的空白。

围绕业务能力提升,“助推式”办实事。将东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00元;实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推动全市婚姻登记机构整合,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殡葬软硬件设施设备,启用“12349”热线“殡葬报丧”功能,加大殡葬惠民力度。

立足本职问需于民,“护航式”办实事。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入户探访社会救助对象家庭,夯实精准救助基础……

■黎雪琴

■对话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黎雪琴:

把民生的底兜住、兜牢、兜好

东莞日报:“民生大莞家”品牌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出哪些举措?

黎雪琴:今年,我们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民生大莞家”品牌打造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举措,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启动“民生大莞家”优秀惠民项目评选活动。组织各镇街聚焦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项目办理,计划在9月底前,评选出全市百个优秀惠民项目,推动项目出成果、出亮点。

组织共建市、镇两级“民生大莞家”爱心资源库。计划与市、镇两级慈善会、市社会组织总会共同合作,年内建立不少于1000家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加入的“民生大莞家”爱心资源库,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帮扶困难人群。

集中开展节日特色帮扶活动。为进一步扩大“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的知晓度,今年,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民生大莞家”走进村(社区)节日慰问活动,通过入户走访、物资捐赠等方式,为特定群体带去节日的帮扶和问候,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广开民生诉求征集渠道。“民生大莞家”涵盖了市、镇、村三级,线上线下不同的诉求征集渠道,今年,我们将在12345政府服务热线、“莞家政务”、政务服务中心等渠道基础上,增加网格员日常巡查、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媒体街头随访等多种渠道收集民生诉求,进一步做大做强“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

■实践案例

养老机构送服务上门

老年人渴盼“老有所养”,但如何“养”?为将这一民生工作做细做实,东莞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开展“大配餐”服务外,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上门照料工作。

住在莞城步步高小区的梁伯,今年89岁,子女在外工作,老人单独居住。他说:“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自己做不了家务。”

困难之际,居家养老服务员帮了老人大忙,每周到家服务1次,每次3个小时,养老服务不仅专业化,而且人性化、亲情化。接受莞城居家养老服务以来,梁伯感到很满意:“我不用到养老院,家里就是养老院。”

不仅是护工上门提供服务,为了借助“互联网 ”提升养老服务,2019年11月,市民政局建成并启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如今这一平台已上线“居家养老自助下单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可通过手机微信端(APP端)、“平安铃”等通信载体,按需自主选择服务项目,系统将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和自动派单,由接单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服务,充分满足了老年人家庭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韩婆婆拿起家中的“平安铃”手机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给手机充好电,以备不时之需。“这个手机很好用,年纪大了不记得家人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就有人帮我。”韩婆婆说。

市民政局透露,截至2021年5月,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50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1953张,其中11家养老机构获评广东省星级养老机构。全市打造142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建设了47个长者饭堂和55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其中1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获评省级居家养老示范中心,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百姓心声

社区独居老人买菜困难、饮食搭配不合理,从去年9月份开始,大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天台农场——我为老人加道菜”活动,组建了20多人的配送队伍,免费给30多位独居长者送菜。一大早老人就能收到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老人很开心,我们很欣慰。

——厚街镇大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 黄夕娉

文字:资深记者 吕晓敢 见习生 张可欣

摄影:陈帆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 发表于 2023-06-01 15:48
  • 阅读 ( 69 )
  • 分类:城市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微课传媒
微课传媒

495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