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怎么死的(“叛将”于禁之死:曹丕设局让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么?)

文:逆北 01忠诚是个奢侈品 给领导卖命,这在古今中外,都是门大学问,却从不是一门能够轻易搞懂的学问。 诚然,很多人都懂得或者说被告知过“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可是,到最后,他们的思...

文:逆北

01忠诚是个奢侈品

给领导卖命,这在古今中外,都是门大学问,却从不是一门能够轻易搞懂的学问。

诚然,很多人都懂得或者说被告知过“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可是,到最后,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却总是自相矛盾,做下属的给领导辛苦上大半辈子,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最后没准还得被扣上个“莫须有”的帽子。

对于做惯了下属的来说,忠诚是一种奢侈品,可对于有君临天下野心的人而言,这却再廉价不过。看看明清两朝的历史便知,为朱元璋打江山的淮西勋贵,明朝开国后不久,几乎全部被血洗。至于曾在康熙病逝诸子争夺储位中暗助雍亲王胤禛的隆科多与年羹尧,并没有因为自己帮助胤禛坐上皇位而保住荣华富贵。

类似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数不胜数,而且更重要的是,君主过河拆桥的冷酷一面,不仅会体现于大一统的时代,在分裂根据时期,同样很明显,比如三国。

有人说,三国时代的各方统治者为了吸纳更多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都会在“忠诚考察”上网开一面。比如刘备东征孙吴兵败猇亭后,统领蜀汉水军的黄权见势不妙,投降了曹魏。面对这飞来横祸,刘备不但不追究黄权的责任,反而还阻止手下伤害他的家人。有人说,这是刘备“宽仁”的体现。

但是我不这么看,固然,刘备对黄权的宽容背后,隐含着对自己军事指挥失误的悔恨,毕竟自己当初打孙权的时候,黄权没少劝过自己。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刘备之所以选择网开一面而不是继续深究黄权的“叛国行径”,其根本目的是做给蜀汉统治阶层中的益州人看。

刘备当初夺取刘璋的产业,将其据为己有之时,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抵御曹魏的威胁,曾经尽可能维持原先益州地方精英的利益。现在自己猇亭之败过去未久,外部环境对蜀汉政权极为不利,倘若借助黄权之叛扩大化打击处理,引起益州精英群体的抵制乃至于武装反抗,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刘备宽容黄权一家的做法,不排除笼络地方士人的用心。当然,即便如此,刘备也称得上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一个多少还有些人情味的明君。

但是,在中原那一端,同样是“叛国”,曾经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名将于禁,他的处境,与黄权则完全不同了。

(《三国演义》于禁剧照)

02于禁的巅峰与坠落

翻翻于禁的简历,这个人真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从曹操在兖州镇压黄巾军正式创业开始,于禁就一直跟随在曹操左右。

曹操和刘辟等率领的黄巾军余部作战,于禁参与了,曹操与吕布、张邈等小军阀作战,于禁也参与了。于禁可能知道曹操恨背叛自己的张邈,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攻下雍丘城,血洗张邈全家。至于吕布,也在下邳之战中被于禁俘获。

曹操和张绣、刘表作战的时候,于禁同样勇猛,有魄力,有担当。曹军败退之时,于禁一面率亲兵断后,拼命挡住敌人的追击部队,同时保证自己的伤员不掉队,一面则下令弹压劫掠自己人的青州兵。

青州兵在当时可是曹操的“私军”,这些人仗着有曹操给撑腰,公然打劫自己人,别人不敢惹,于禁却不会容忍他们的肆意妄为。结果,这些军纪败坏的青州兵吃了亏,跑去和曹操“恶人先告状”,诬告于禁想谋反。有人把这些告诉于禁,让他赶紧去声辩,以免发生误会,但于禁想着却是先打退敌人追兵,挖好堑壕,站住阵脚,再同这些青州兵理论。到最后,曹操知道事情原委后,对于禁愈发器重。

曹操兼并了吕布、张绣这些周围的小军阀后,很快就与河北的大军阀袁绍集团兵戎相见,一开始,曹操被占据徐州的刘备牵制住,为了集中主力巩固后方,曹操不得不选择分兵抵御袁绍,而负责挡住袁绍,给曹操驱逐刘备争取时间的,正是于禁。

把这项任务交给一般将领来办,都是扎硬寨,打死仗,所谓消极防御。可是于禁不同,他在延津挡住袁军第一波攻势后,立即调兵遣将,趁对手不备,一连打了好几个反冲锋。袁军远道而来,对曹操阵营虚实没有摸清,现在又被于禁打得晕头转向,只得后退。

于禁不仅擅长野战,在需要防御的时候,他同样不含糊。曹军与袁军在官渡对垒的时候,双方都堆土山,布置弓箭手居高临下杀伤对方的官兵。曹军人数少,伤亡本来又大,有些抵挡不住,于禁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身先士卒,挥舞着宝剑组织士卒反击。能打能守,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这是于禁的加分项。

除了这些“大场面”,在与叛军的作战中,于禁同样毫不留情。他的好友昌豨占领冀州妄图自立,结果被于禁击败俘获,有人说于禁应该把昌豨交给曹操处置,这实际上也是在变相给于禁台阶下——都知道你和昌豨私人感情不错,曹操爱才如命,没准能宽恕赦免了。

但是于禁不吃这一套,他坚持把昌豨处死,而且还专门援引了军规——围而后降者不赦。于禁的铁面无私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自然是愈发器重这个立功无数的部下。

(《三国演义》,曹操与于禁)

于禁的赫赫战功,不但让那些曹操的对手畏惧三分,就连潜在的敌对者,也不敢造次。曹操认为袁绍旧部朱灵不可靠,想把他的部队收编,于是他命于禁去完成这个任务。果然,于禁到了朱灵部队驻地,宣布了自己接管其军权的使命,朱灵连大气都不敢出。于禁,可以说已经成为曹操一把出鞘的利剑。

不过,于禁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缺点,那就是对部下过于严苛,用军法约束他们,“不甚得士众心”。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所谓“义不经商,慈不掌兵”。对待部下过于宽纵,把军纪搁在一边,那不是爱他们,而是害他们。更何况,于禁对部下狠是狠,但缴获了战利品从不据为己有,而是赏赐给手下。这样来看,于禁严格要求部众,反而又是他综合能力的加分项。

这样优秀的于禁,本是可以善终的。

曹操的军队内部成分复杂,大部分都是从吕布、袁绍身边投降过来的,像于禁这样能力突出的“嫡系中的嫡系”,的确是颇为罕见。可是,建安二十四年秋天的一场大水,彻底改变了于禁的命运。

这一年,他本有望通过救援樊城的曹仁,再给自己的功劳簿上添一笔。但是,发生在长江中游地带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让扎在低洼处的于禁大营瞬间变成泽国,于禁也因此被俘,投降了关羽。

(《三国演义》,关羽剧照)

03曹操父子的冷漠

于禁从人生巅峰的突然坠落,由一名功勋卓著的老将,在一场自己也不可控的大水后变成关羽的阶下囚,这莫大的羞辱,不但让于禁有苦难言,也震惊到了曹操。

不过,曹操的震惊可不仅仅是因为于禁兵败,而是因为于禁投降了关羽。

曹操之所以如此在意于禁投降这件事,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于禁副手庞德的做法。

同于禁相比,庞德归降曹操晚,功劳不大,名望也难与于禁相提并论,但到最后,庞德不但没有像于禁一样轻易屈服,反而怒骂关羽而死。这样一种令人难堪的态度对比,多少让曹操有些下不来台。

“想不到于禁连庞德都不如”。

曹操的苦恼可以理解,他心中对于禁的良好印象彻底破灭了。可是,当他得知于禁被俘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于禁过去三十年里给自己立过多少功劳,而是于禁最后投降了,而且投降的那么快,甚至连装一下对自己的忠诚都没有。这恐怕才是最令人感到悲哀的。

有人说于禁太没骨气,可我却感受了曹操的冷酷。

关键是,这种冷酷还是遗传的。于禁兵败后不久,孙吴偷袭荆州杀掉了关羽,于禁也经东吴之手辗转返回中原。那时候,曹操已死,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正式建立了曹魏政权。

于禁见到曹丕,心中难免有些对曹操的内疚,但是曹丕表面上不在乎,他安慰了于禁半天,还举出来春秋时期孟明视那些败军之将被重用的故事,大意反正就是说,古人都这样,于禁你真没必要太自责。

(《三国演义》,庞德被俘)

曹丕劝慰几句后,突然提出让于禁作使节回访东吴。去吴国前,于禁还得先奉命去趟邺城的高陵,也就是曹操的墓地凭吊一番。

于禁可能会想,曹丕这种做法估计是想宽慰父亲在天之灵,于是他就去了,结果,从高陵回来后不久,于禁就羞惭而死。这是为何呢?

原来,于禁看到了曹操陵墓内壁上的画。

这墙上画着当年关羽水淹于禁大军,庞德怒骂不止,于禁在旁边跪地求饶的内容。

原来于禁回来后的一切,都是曹丕刻意安排好的。

“当初投降关羽也就算了,你还有脸回来?”

用今天的流行词来说,曹丕是个不折不扣的心机boy。

想起了岳飞的一句话,“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命,国家就有希望”。

文官只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即可,而武将却需要把命都交出去,方能体现出对君主的忠诚。

但是,这样做值得吗?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

吕思勉《三国史话》,三联书店

  • 发表于 2024-03-01 09:33
  • 阅读 ( 118 )
  • 分类:二手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芝麻芝士
芝麻芝士

52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