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是讲什么的

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在我写下这篇文时,距看完南渡北归已逾一周。七天的时间,说长不长,但已经足够平息一次热血沸腾了——现在可以在键盘上冷静地敲着字,这些字都是褪去狂热后的感悟,正因如...

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在我写下这篇文时,距看完南渡北归已逾一周。七天的时间,说长不长,但已经足够平息一次热血沸腾了——现在可以在键盘上冷静地敲着字,这些字都是褪去狂热后的感悟,正因如此,才更偏客观吧。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书写至文革,此时,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终究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印象深刻的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胡适,梅贻琦——文中并没有牵扯到他们过多著作,读起来丝毫不觉艰涩。

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并不漫长却艰辛地一路,这些名字不再是烟云,伸出手,你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也是《南渡北归》的另一种意义——读完这本书,你大约会忍不住地去探寻那个时代背后更多的细节,对他们的著作也有了翻阅的欲望。我想,一本好书的特点,大约就是让人们读完它后仍意犹未尽,并以它为跳板,接触到更多想看的书吧。

如果离开一板一眼的书籍介绍,用自己的方式和心情来介绍这本书。

我想我会说,这是一本无用之书。把此书读完的人,大约时间充裕且至少有或浓或淡的历史情怀——六十万字,通读下来要几十个小时。在这个飞速看向未来的时间,有谁会慷慨地抽出几十个小时去看二十世纪初期人们的生死离别呢百年前再激荡的风云,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洗涤,也就成了后人眼里无关紧要的烟云。

所以,如果你想看这本书,就要准备好,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做个寂寞的人。

你大约会沉浸到这本书里,可是你深夜时分的感叹很难找到人分享。那些让你流泪的故事,你千万要忍住——忍住别用力地向身边人宣传。你的语言总是乏味,你激动地手舞足蹈,若对方恰好没有这份心情,你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回馈。

荡气回肠的瞬间,准备好一个人咀嚼。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这些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这本书比《四世同堂》动人——因为这本书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

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

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

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因为有这“最后一批大师”,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

中国式的风骨,以及家国情怀。

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与梁思成驾车潜入清华园,在日军眼皮底下抢运出一坛镭。千里跋涉后,赵忠尧丢掉了所有的随身行李,却没有放弃这做实验用的镭。

在逃亡路上临时组成的西南联大,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忘了。”

风雨如晦,他牵念的仍是北平这一批老建筑。这份痴傻和诚挚,真让我陌生。

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西风残照,荒草萋萋,一代建筑宗师死于某场六十年代的浩劫,他亲手为父亲梁启超,妻子林徽因设计了墓碑,他自己,却埋骨无名之地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曾被迫南渡的朝代北归成功——正如陈寅恪所说“北归端恐待来生”是也。

而这些漂泊西南的文物和学者,在1945年,竟有了再次踏上北平故土的机会。可惜四年之后,又成别离,在国民党“抢运学人”计划中登机南飞的人,在大陆的历史中几乎被隐密而巧妙地遮掩——这些为家国故土奉献半生的“海龟”们,最终埋骨于小岛之上。

那些执意留在新中国想为初生祖国奉献力量的学者,也最终死于大陆上演的疯狂浩劫。

走或是留,都是历史之痛。

开采殷墟的清华教授李济在抗日战争时护送文物南下,如今,他又要护送文物驶向台湾了——风雨飘摇,一人,一船,几箱文物。等风声渐息,李济和他此生挚爱的文物便漂到了陌生的小岛。

无数人和无数文物图书,在这一年被硬生生地拔地而起,来到了水土不服的异地,成为上世纪历史造就的独有异客。

该庆幸的是,我读这本书时恰巧在北京。所以放下书本,就可以去老北大看红楼,可以去故宫看城墙角楼。

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风霜,他沉稳且波澜不惊——即使是世纪之变,也不过是拂过他厚重城墙的几片落叶罢了,但对那些生命来说,却是真实地,永远无法挽回地坠落。

到天坛时,已是下午五点。游客开始三三两两地出门,夕阳掠过天坛,明明壮观的景色,却氤氲了说不出地伤感唏嘘。

天坛竟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参与了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狰狞波涛都没有上演。

没有人为他们驻足——如果林徽因的脸蛋清楚些,可能还会有人投去匆匆一瞥,可惜这是张模糊的黑白照,连唯一的引人注目之处也消失了。

再走两步,我突然停下脚步——那是张零八年的彩照,阴霾和黯淡都在这两步之内褪色,自信张扬的志愿者举着火炬,背后是沉静屹立的天坛。

古与今的相互辉映让人感叹,中国,该会为此刻骄傲吧。

毕竟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该有铭记时间的建筑。

为了展现出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们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



南渡北归的三部曲

内容简介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目录

序章 烽火照京都 001

第一章 往事再回首 017

慌乱大逃亡 017

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 022

大师云集清华园 025

梁启超与李济的友谊 034

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064

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 064

从北大到柏林 068

狭路相逢 075

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090

四巨头聚会 090

从殷墟到龙山 095

人类星光闪耀时 099

胡适在摇摆中前行 105

第四章 流亡岁月 118

战争催生的中央博物院 118

华北沦陷 121

炸弹落到梁家 125

清溪阁醉别 129

第五章 弦诵在山城 138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138

跑警报的日子 148

观音殿、尼姑庵的学者们 154

九州遍洒黎元血 159

第六章 又成别离 178

小酒馆奇遇 178

胡福林神秘出走 181

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188

滇川道上的行旅 193

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 205

与毛泽东北大结缘 205

自立山头的甘苦 209

何处觅安居 214

第八章 扬子江头的来客 220

庙堂之困 220

梅贻琦在李庄 227

一场特殊的考试 235

第九章 似水流年 253

人生若只如初见 253

林徽因与冰心成为仇敌 260

老金千里走单骑 268

第十章 大爱无言 283

状元府走出的才子 283

梁思永患病之因 286

在困境中突围 292

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 306

李济的哀伤 306

吴金鼎与城子崖遗址 309

考古界两只学术大鼎 313

第十二章 三只新生代“海龟” 322

一代才女曾昭燏 322

伦敦大学的中国学生 331

发掘彭山汉墓 340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349

三百年来一大师 349

天涯涕泪一身遥 352

由长沙到蒙自 359

第十四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376

对花还忆去年人 376

北归端恐待来生 383

别了,蒙自 393

第十五章 国破花开溅泪流 402

炸弹下的书生们 402

鸡犬飞升送逝波 407

残剩河山行旅倦 417

内容摘要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潮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目录

第一章 穿越历史之门 001

研究乌龟壳的人 001

郭沫若赐给的教训 009

抗战八年第一书 013

第二章 闻道在蜀郡 019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019

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 025

结缘在山中 028

一代名媛沈性仁033

第三章 小镇故事多 047

此情可待成追忆 047

由决裂到言和 052

李约瑟难题的症结 062

第四章 山下旌旗在望 074

一号作战计划 074

一寸山河一寸血 083

江水无语东流去 088

第五章 胜利的前夜 100

延安访问 100

毛泽东与傅斯年夜谈往事 108

梁思成:日本京都、奈良的恩人 116

天降喜讯 122

日月重光 125

第六章 北大春秋 135

弃北大入内阁 135

蒋梦麟辞别北大之谜 146

周作人骂傅斯年“驴鸣” 155

第七章 血染红土地 175

“独眼龙”被困五华山175

李宗黄入主云南 184

“一二·一”惨案190

第八章 大角逐 199

关司令痛殴李宗黄 199

神秘人物暗中操纵学潮 204

学潮汹涌中的傅斯年 209

第九章 大幕在黄昏中落下 223

梅贻琦夹缝中突围 223

闻一多与傅斯年叫板争胜 226

联大悲情录 231

南雁北归春迎客 236

第十章 独宿春城烛炬残 253

“国宝”刘文典253

铁蹄下的书生骨气 258

刘文典月下讲“红楼” 264

神秘的磨黑之行 269

闻一多对刘文典一剑封喉 274

第十一章 血性男儿 286

站在革命对立面的闻一多 286

青岛大学的“驱闻宣言” 291

闻一多与“二家” 297

第十二章 从学者到“斗士” 319

陈梦家与吴晗 319

专业不同心同仇 324

十字街头异乡客 330

第十三章 闻一多之死 341

“斗士”是如何炼成的 341

谁缔宣和海上盟 346

子弹穿过头颅 356

第十四章 残阳如血 368

胡适归国 368

谁知明月照沟渠 376

马神庙旁,一片神鸦社鼓 382

第十五章 还都南京 389

山坳里躁动的灵魂 389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391

有情人终成眷属 396

冲出夔门 407

81名院士出笼 410

编辑絮语 425

内容简介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图书信息

出版时期: 2011年6月

字数: 600000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4-4791-5

目录

第一章 山河崩裂 001

国宝争夺战 001

学人抢救计划 007

金陵王气黯然收 015

傅斯年出任台大校长 021

人生长恨水长东 027

第二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 036

归骨于田横之岛 036

傅斯年之死 039

胡适:青山就是国家 049

生命的最后机缘 055

第三章 短兵相接 067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 067

面对“人民的敌人” 071

再掀高潮 077

第四章 胜利的牺牲品 091

但愿来生不姓胡 091

万叶千声皆是恨 095

胡思杜之死 100

胡适出任院长 106

第五章 梅贻琦流亡海外之谜 120

告别清华园 120

梅贻琦出走内幕 127

最后的光芒 133

第六章 大师远去 140

胡适、梅贻琦之死 140

代院长李济147

郭沫若斥骂董作宾151

学术巨人的消失 159

第七章 池南旧事不堪记 169

吴金鼎之死 169

花落春仍在 174

林徽因之死 182

陶孟和之死 188

第八章 高才短命人谁惜 200

大时代里的曾昭200

田野考古的第一位女性 209

改男造女态全新 213

巷哭江南尽泪痕 221

灵谷塔下付劫灰 227

第九章 “铁证”下的亡灵 245

《海瑞罢官》出笼 245

引火烧身 255

投靠胡适的“铁证” 262

吴晗之死 270

第十章 简编桀犬恣雌黄 278

花落春意尽 278

国魂消沉史亦亡 286

庙小神灵大 292

第十一章 百年驹隙过如驰 298

中国人的原子弹之梦 298

一个有志和有趣的人 307

曾昭抡之死 312

第十二章 壮志未酬陈梦家 322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 322

厄运降临 327

蓝的星,腾起又落下 335

第十三章 人间热泪已无多 346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346

胡康河上的白骨 350

从芝加哥到南开校园 357

诗人穆旦之死 363

第十四章 狂衅覆灭,岂复可言 379

当年盛事久成尘 379

清华一把手叶企孙 387

熊大缜遇害之谜 395

离奇的CC特务案 399

梁思成与叶企孙之死 406

第十五章 悲回风 415

北归残梦终成空 415

虎落平川 421

康乐园之会 427

陈寅恪之死 441

吴宓之死 444

哲人其萎 448

后记 466

南渡北归(二)

从了解历史事件来说,内容丰富,大多是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立场错误。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

全书写至文革,此时,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终究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

印象深刻的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胡适,梅贻琦——文中并没有牵扯到他们过多著作,读起来丝毫不觉艰涩。

南渡北归这部书怎么样

《南渡北归》第二部——北归讲述的大多是1941-1947年间的事,从傅斯年主持的中央研究院迁避四川李庄始到回归南京评议第一届院士止,共十五章。其间,外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国内是命悬一线的抗日战争,世界局势、国家命运、民族存亡、团体沉浮、个人生死在炮火纷飞的的历史大背景下,纠缠混杂混沌一片,既相互促进,又制约抗衡,尤其是处于前路茫茫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西南一束小小的薪火更难能可贵。

董作宾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甲骨文专家,他的经历很有意思。生于河南,在家乡入私塾读经史,少时帮助父亲从事手工业——刻印章,但仍不忘记读书,那怕在集市摆小摊,手中拿的也是《汉书》,这一举动引起偶然路过的专家注意,带其去读书,而此时离他家乡南阳不远的安阳甲骨片已被发掘。在北大读书的一个夜里董突发奇想,认为机会只有占先,唯有边发掘边读书边研究才能在罗振玉王国维的大名之下杀出重围,于是和同学一起在暑期背上小包袱去安阳挖龙骨,“有了新材料,就有新问题,这个问题就逼着你非读金文、小学去细心细考,自然会有新局面、新结论。”正因为有了这些想法和行动,才奠定了他一代大家的基础,也为他在史语所成立之初,被傅斯年一眼相中留下机缘。看来,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样的案例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都不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仍不忘记在李庄简陋的斗室里夜以继日的研究,1945年完成了甲骨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殷历谱》。董作宾的经历并非个例,他们的风骨引来国际世界的注目。

1943年夏,李庄迎来了一位高个头、大鼻子的“老外”——李约瑟,同济大学的领导层在庙里迎接了这位尊贵的客人,那时候的同济物理和化学系度日维艰,仪器设备在转移和轰炸中受损严重,遗失贻尽。在这里,李约瑟见到多年前的好友童第周。1937年童放弃了设备先进的法国海滨实验室毅然回国,在李庄为一台显微境也要费尽周折的环境里下田捉青蛙做实验,撰写了多篇让国际瞩目的论文,此情此景让李约瑟叹为观止欲说还休。在这里,同济大学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当地解决了“麻脚瘟”的疾病,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知识就是力量,无论何时。

个人的发言在战争面前大多不值一提,但有个人例外。“如果对日本的轰炸不可避免,但京都、奈良不可为,日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就存留于这两座古城之中,而文物古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他就是梁思成,1944年,梁接到一个秘密的任务,和罗哲文一起在重庆用中英两种文字编写古建物名录,并在日本军用地图上仔细标出准确位置附上照片,发放给各战区指挥员和盟军飞行员作参考,防止炮火和飞机炸弹焚毁这些目标,此举不但保住了日本人的根,同时受其启发,若干年后,因有全国重点文化地图的标画,多处古建筑也能在内战中幸免于难。

书中还用大量的篇幅和史料介绍了著名的“一二·一”惨案始未,以多角度的方式重现蝴蝶效应,将个人、社会、历史走势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再现了文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物价飞涨饥寒交迫之下的种种求生之举,为当地土著撰写碑文,举家借贷度日,以及政治生态下文人的抉择。

1946年5月国民党宣布还都南京。1946年7月,北归在即,闻一多被刺,内外哗然,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国共两党胶着之时。1947年9月中央研究院筹备第一次院士选举。1948年9月从几百名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选举出来的81名院士合影留念。谁有曾想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此他们踏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南渡北归》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纪实作家岳南,三下江南、耗时八年,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围绕“西南联大”的创立与解散,完成了这本史诗级巨著,分为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

所谓“南渡”,是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北归”,则是抗战胜利之后回归中原。至于“离别”,则是这些知识分子们后期因政治局势对立而各自分别的故事。

这套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或大事年表,而是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学术大师们的交往与对峙,命运与追求。一个时代已渐行渐远,时代精英的风骨却历久弥新,铮铮者骨,浩浩者气,荡荡者魂。

全套书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完整再现了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剧烈变迁的群体命运。中国的大历史和一个个人物的小历史结合,成为时代的真切的叙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一个民族面临最严峻的挑战的时刻,知识人的承担、信念和期望。

  • 发表于 2023-05-31 15:55
  • 阅读 ( 173 )
  • 分类:二手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杨朱学派
杨朱学派

448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