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炎帝
汉族始祖——炎黄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而汉族为炎黄子孙。
黄帝 与炎帝 ,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神农,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汉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汉民族的代名词。
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也称黄帝子孙,是汉民族的自称,被称为华夏儿女.
以下中华民族并不包括所有56个民族,只为叙述方便称中华民族。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5],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 章太炎《国学略论》:"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