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泰山普照寺)

泰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泰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泰山碧霞元君信仰遍及神州大地,与南方妈祖信仰并称,号称“北元君,南妈祖”,故而泰山道教享誉海内外。当然由于泰山开发较早,处于华夏...

泰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泰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泰山碧霞元君信仰遍及神州大地,与南方妈祖信仰并称,号称“北元君,南妈祖”,故而泰山道教享誉海内外。当然由于泰山开发较早,处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圣山的地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早已经占据泰山的显要位置,宫观庙宇遍及泰山。故而作为后来者的佛教也只能占据泰山周边的山谷了。

普照寺(泰山普照寺)

普照寺是泰山的一大名刹,位于岱麓凌汉峰下,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它离市区不远,位于天外村和红门之间的环山路中间位置,普照寺路最北头,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后历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形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堂、禅房和花园等。

普照寺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

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建国后多次修缮。1984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堂、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 发表于 2023-05-29 12:39
  • 阅读 ( 180 )
  • 分类:商业服务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

480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