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过量食用荔枝易得荔枝病」,荔枝应该怎么吃?哪些人群容易患「荔枝病」?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专家介绍,荔枝含糖量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消化道不适、低血糖,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休克。此外,空腹吃荔枝会导致血糖下降。吃荔枝后开车会被查出酒驾吗?   注...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专家介绍,荔枝含糖量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消化道不适、低血糖,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休克。此外,空腹吃荔枝会导致血糖下降。吃荔枝后开车会被查出酒驾吗?

  注意!4-11岁儿童易得“荔枝病”

  最近荔枝大量上市,可把知妹的同事小杨乐坏了。她每天都要买上几斤,回家边看电视边吃,不知不觉中两三斤就吃完了,还美滋滋地想:“只吃荔枝不吃主食正好可以减肥。”

  但没过几天小杨就发现自己开始头晕,出虚汗,心跳得特别快。去医院检查,竟然是吃荔枝吃出了低血糖……

  (图片来源:soogif)

  小杨不明白,吃这么甜的水果为何血糖不升反降?上网一查,竟发现在印度的某个荔枝产区,很多儿童甚至患“荔枝病”死亡。小杨瞬间慌了:荔枝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答案是……当然没有!但小杨查到的也并非都是谣言,吃荔枝还真是门学问!

  简单来说,造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就是葡萄糖供应不上去了,但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荔枝中含有两种物质叫做“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它们会破坏体内的脱氢酶,阻断葡萄糖的生成和抑制脂肪酸代谢,从而使血糖降低[1]。

  本身空腹时血糖就会下降,如果再空腹吃大量的荔枝,体内储存的糖原耗尽+没有新的葡萄糖供应,就容易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但可以放心的是,这两种“毒素”主要存在于荔枝核中,特别是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所以我们建议大家熟透的荔枝吃。

  其次,虽然人体可以利用果糖提供能量,但相当一部分需要转化为葡萄糖。果糖被人体吸收后会被运到肝脏,在那里加工成葡萄糖。所以当肝脏的加工速度不够快,无法抵消人体消耗的葡萄糖时,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低血糖。

  “荔枝病”还常常与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饥饿等因素有关[2]。

  很多“荔枝病”的病人发病前会连续每天吃2~4斤荔枝,且几乎不吃其他食物。这也是印度“荔枝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在印度很多患病的孩子家里都很穷,本身就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把荔枝当饭吃,低血糖加剧后又得不到及时的医护救助,才造成了死亡。

  (来源:网络)

  最后,“荔枝病”一般是儿童更高发。因为儿童体内储存的糖原更少,更容易被消耗完,这时吃大量荔枝抑制葡萄糖产生,就会雪上加霜。此外,儿童食量较小,吃了大量荔枝后往往就吃不下其他食物了,也就更容易低血糖。

  不过,即使不幸患上了“荔枝病”,也不必太紧张。

  如果只是出现了头晕、心慌、脸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赶紧停止食用,喝些糖水休息片刻便可有效缓解症状。

  但倘若病情严重,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律、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昏迷,则需要赶紧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总的来说,荔枝病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可怕,保持健康饮食,避免空腹吃,适量吃点美味的荔枝除了可能变胖,是不会有什么其他严重问题的。

  在知妹的认知里,荔枝都长一个样,所以看到这张南方朋友发来的图着实吃了一惊。原来荔枝品种竟然高达二百多个!

  但究竟哪种口味好,又该如何挑选呢?今天我们就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几种和大家聊一聊。

  (来源:time-weekly)

  买荔枝最重要的是看果期。不同月份有不同品种的荔枝,当季吃才是最好吃的。

  1. 妃子笑:不同地区上市时间略有区别,海南在4月底~5月中旬,而广西会在6月初。但总体来说都属于早熟的那一批。妃子笑果形整齐美观, 最大的特点是熟透了也会红中带绿。果核较小,绿色偏多的话口感甜中带酸,与其他品种相比,妃子笑不是很甜,但馋荔枝的朋友可以先买来尝尝,毕竟这可是杨贵妃的最爱。

  2. 白糖罂:4月底~5月中或5月底~6月初上市。听这名字应该就能感受到它有多甜了,白糖罂的表皮很薄,且比较平滑,肉质很脆,老少皆宜。

  (来源:网络)

  3. 桂味:6月中下旬上市。刺较高,摸起来非常粗糙,有点扎手。闻起来有桂花香,爽脆清甜,色香味俱全。核很小,水分不是太多,剥皮不会弄得满手都是果汁。据知妹观察,身边人对桂味的好评也是最多的呦。

  4. 糯米糍: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上市。糯米糍很容易区分,因为它的个头很大,呈心形,果柄歪斜,龟裂粗糙但不扎手,比桂味的皮平滑。吃起来非常糯!糖分也是最高的,果肉很厚,肉质松软,通常价格也不低。

  (来源:网络)

  5. 槐枝:7月上旬上市。槐枝饱满近于球形,龟裂片平滑,裂纹浅,皮色很红,卖相好。又在荔枝季的末尾上市,用来当个快乐结束还是很满足的。不过这个品种的核有点大,大家介意的话要慎买哦。

  (来源:网络)

  在挑选荔枝的时候也要注意看以下几点:

  看表皮:如果表皮呈明显褐色,说明糖分已经丧失或变质了。看荔枝果柄和果皮交界的地方:如果此处出现虫孔,或者柄部已经发黑,则很有可能已经被虫子占据,不建议购买。(来源:网络)

  用手轻捏:表皮有弹性偏硬,比较水润的就是新鲜的。闻味道:新鲜的荔枝会有一股清香味,反之那些一闻就有酸味或酒味的就不要买了。1. 食用荔枝不能过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年人新鲜水果每天的摄入量约300克;2~4岁的儿童的建议量为100~150克;4~7岁的建议量为150克;7~11岁的建议量为150~200克。

  2. 尽量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饭后半小时食用。

  3. 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壳表面的保鲜剂及农药。可以先用清水或盐水浸泡5~10分钟,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4. 不要吃没有成熟的荔枝。它们中的“毒素”含量会更高,买熟透的荔枝吃,味道也更好。

  审稿专家:林晨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参考文献

  [1]张盼盼.荔枝美味,过量食用小心患上“荔枝病”.中国医药报,健康中国,2020年7月22日第003 版

  [2]钟凯.荔枝会吃出脑炎吗.生命与灾害,2019-7

  因为在荔枝中含有一种叫降血糖素A的毒素

  这个毒素能够干扰我们体内葡萄糖的生成,

  同时,还会影响脂肪酸的氧化。

  所以,当我们体内的糖原消耗殆尽,

  大脑就会因缺乏能量,而出现低血糖性脑病。

  全国优质产区水果汇总|2022年上半年应季水果购买推荐攻略

  今年两广荔枝爆发式大丰收

  往年一斤十几块的桂味

  今年市场零售价已经低破4元/斤

  (坐标广西南宁)

  黑叶荔枝更是跳楼价1元/斤

  虽然荔枝大丰收

  但是田头价收购价已经创历史新低

  农民已经忍痛割爱出售

  现在新闻又爆出荔枝病

  这更是让农民雪上加霜

  ……已经想到明年的荔枝价格了。

  ps:这个六月,桂味我已经吃腻了

  一次都是五六斤的买

  两天吃完,一点毛病没有。

  看个人体质

  喜欢吃水果的小伙伴

  可以看看我测评的应季水果

  全国优质产区水果汇总|2022年上半年应季水果购买推荐攻略

  荔枝病,其本质上是低血糖,但是并不是所有吃荔枝行为都会导致荔枝病,而是:短期,大量。此外,这病以儿童为主,考虑可能和儿童糖原积累不足、代谢不够、以及只吃荔枝不吃其他食物有关。

  这些关键词一定不能忘了,大家也无需因此而恐慌导致科普变成了科唬~

  主要有两大原因:

  1,果糖导致的【相对】低血糖(或者说胰岛素错峰)

  可能有人纳闷,为何大量吃果糖,反而会导致低血糖呢?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果糖这东西,挑战了我们人体的胰岛素分泌。

  大家知道,饭后血糖会身高,其实这个糖,是指葡萄糖。葡萄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最后回归正常。

  然而,果糖的大量出现,扰乱了这个机制,果糖和葡萄糖很像,它一样可以激发人体胰岛素升高,但是,又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胰岛素并不能消耗果糖。

  结果就是,你吃的荔枝越多,摄入果糖越多,人体于是分泌的胰岛素也越多,然而这个时候,你体内的葡萄糖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果糖转换为葡萄糖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就呈现了胰岛素相对过高的情况,结果就导致了低血糖。

  当然,上面有些夸张了,事实上,荔枝中同样含有葡萄糖,只是葡萄糖相比果糖更早容易被吸收。

  于是出现了,葡萄糖第一波进去,导致胰岛素升高,按理说要下降了,结果果糖又来了,它们又把胰岛素给拉起来了,结果这个时候,其实葡萄糖已经没那么多了,如果体内的糖原补充本身又不足的话,然后就形成了相对低血糖。

  2,荔枝中的一些其他成分

  目前认为,荔枝中有一些额外的成分含量较高,比如次甘氨酸A(Hypoglycin-A),这是一种存在于无患子科植物中的非蛋白氨基酸。

  要知道正常人即使血糖不足,我们体内也有产生血糖的机制。

  然而,次甘氨酸A会阻断这一过程,导致我们体内储备的能源不能及时的补足血糖,结果就是血糖下降。

  因此,美国FDA发布了一份指南,建议扣留或拒绝进口次甘氨酸A毒素含量在100 ppm以上的西非荔枝果产品。

  值得一提的 ,无患子科植物有两种常见的成分,荔枝和龙眼,所以估计不只是我一个人觉得荔枝和龙眼像吧。

  ————也不用过度担心————

  最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同人对于食物的耐受性不一样。

  事实上,人体依然有强大的代谢能力:

  1,果糖尽管转换慢,但是果糖依然可以转换成葡萄糖。

  2,正常吃饭其实不用特别担心,因为正常人摄入食物后,并不会一嬋就消化完了,还会持续的给机体提供血糖。

  3,正常人还有强大的糖持能力,从糖原甚至脂肪中给你产生糖。

  总体上,人体并没那么脆弱,荔枝也不至于是毒药。

  本着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吧。

  两广的鲜荔枝是真的好吃。

  荔枝病其实就是低血糖,要是短时间内吃太多荔枝,那是真的要命的。

  我舍友是广西的,前两天家里寄来一箱大概有十斤的荔枝,我们宿舍吃了吃,还再往别的宿舍散了点,才堪堪赶在不新鲜之前吃完。

  这东西一定要吃鲜的才行,才好吃。

  果实晶莹剔透,果汁干净无异味,啧,绝了。

  据我舍友讲,每年他们那边都有吃荔枝吃到另一个世界去的,而且大多是小孩,老人。

  小孩子趴在树上吃,一吃就停不下来,第二天人就没了,当地吃荔枝最忌讳这个。

  一定要节制。

  荔枝虽好,但还真不能多吃。

  据说今年的荔枝收成好,所以售价特别友好。

  一些干饭王们,甚至可以一起床就开启“干荔枝”模式:一颗、两颗、三颗......

  虽然好吃,可有些人吃完却不太开心。

  一些尝鲜的网友在微博上抱怨自己在食用荔枝之后出现了发烧、腹泻等症状,甚至进了医院打吊水。

  这些症状,其实都是过量吃荔枝导致的“荔枝病”表现。

  脑洞大的朋友可以先收一收想象,荔枝病不是吃完就变成荔枝的病。

  它是一种少见的急性疾病,一般是由于是连续多日进食大量荔枝而引起的。

  常在清晨突然发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荔枝产区的收获季节。

  如果得了荔枝病,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口渴、饥饿感、腹痛、腹泻、发热、牙龈肿痛等症状。

  少数严重的患者,还会突然昏迷、抽搐,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是真的。

  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发现荔枝是荔枝病的源头。

  2013—2014年,在印度穆扎法尔布尔的荔枝产区,有很多儿童因患“怪病”而死亡。由此,这个病开始逐步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科学界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排除了多种可能性之后,锁定了荔枝作为“罪魁祸首”。

  后来,在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的荔枝产区都出现过类似疾病的报道。

  我国在1960-2017年间记录的医学文献显示,大概有247例荔枝病报道,其中死亡率高达11%。

  根据溯源发现,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食用荔枝(大概300克至1公斤的量),并且连续吃2至10天。

  更重要的是,仅一名患者除外,其余所有患者都居住在生产荔枝的南方省份。

  多重线索结合,人们才逐渐发现这个怪病的源头竟然是荔枝。

  目前科学界对于“荔枝病”研究进展还不能完全“盖棺定论”,只知道荔枝病的实质是一种低血糖症。

  目前关于这种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有两种观点较为普遍。

  1. 荔枝中含有降低血糖的成分

  根据《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论文:荔枝病可能与荔枝本身含有的ɑ-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和次甘氨酸A(Hypoglycin-A)有关。

  这是荔枝体内自带的成分,可以算是两种毒素。

  尚未成熟的荔枝中,两种毒素的含量要比成熟荔枝高很多。

  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候,我们会消耗体内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来持血糖平衡,这个过程叫做糖异生。

  如果过多摄入这两种毒素,会干扰糖异生过程,导致人体血糖下降,进而引发急性低血糖症。

  2. 荔枝中含有大量果糖

  荔枝的果糖含量很高,它是一种比白砂糖更甜的糖,所以荔枝吃起来也特别清甜。

  我们吃进去的果糖一般不能直接被人体利用,必须由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才可以被人体利用。

  大量吃荔枝后,有超量果糖等待肝脏进行转化,这些堆积的果糖会干扰葡萄糖和胰岛素的代谢,最终导致低血糖。

  以上2个理论,就是科学界目前对于荔枝病起因的合理解释。

  并不是吃了荔枝就会得病,只有你踩到一些雷区时,病才会上门来。

  我们整理了一些注意事项,爱吃荔枝的你可要牢记:

  ①控制荔枝量

  成人每天食用量大概在300g为宜。

  以一盒妃子笑为例,换算后300g荔枝的量大约是12颗。如果是桂味这种偏小的,可以适当多吃1-2颗。

  ②不要空腹大量食用荔枝

  可以餐后半小时再吃。

  ③不要买未成熟的荔枝

  没有完全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较高,购买时建议熟透的。

  ④儿童、老人、低血糖患者不宜多吃

  儿童根据以往报道,得“荔枝病”的多为儿童。

  儿童不懂得控制食量,容易荔枝吃过量,再加上他们的的代谢能力没有发育完全,很容易中招。

  如果是身体弱、营养不足的儿童,由于没有足够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无法分解摄入的果糖,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老人而老人的胰岛功能往往有退化,无法快速分解摄入的糖,同样更容易出现荔枝病的症状。

  低血糖患者低血糖患者本身的血糖就偏低,如果大量食用荔枝,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建议每次最多不要超过5颗荔枝。

  ⑤糖尿病人不宜多吃

  糖尿病人本身对糖就比较敏感,而荔枝的糖含量甚至比可乐还高,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同样不宜多吃。

  有句古诗叫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的是苏轼先生对荔枝的喜爱。

  在物流和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荔枝是产地外很难品尝到的珍贵水果,所以苏轼先生恨不得“日啖三百颗”。

  但在现代物流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只要你想,眼下这段季节,天天都能尝到荔枝。

  所以我们真没必要每天都吃那么多。

  每次只吃几颗,才能每天都能吃。克制,才会给你更多的自由。

  欢迎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1]https://www.thelancet./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17)30291-7/fulltext#back-bib1

  [2]https://www.thelancet./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17)30035-9/fulltext#seccestitle170

  [3]许黎忠,林志海,程芳芳,黄锋庆.荔枝中毒48例急诊救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02):50-51.

  • 发表于 2023-05-26 22:39
  • 阅读 ( 167 )
  • 分类:教育培训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英语老师老陈
英语老师老陈

476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