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答案是正一品。清朝的政府机构分为内阁、军机处、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理藩院、翰林院、文渊阁、国子监等,这些部门的的职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其中,内阁是最高权力机构,掌管国家大事,而军机处则是皇帝的直属机构,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不过,虽然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直属机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大不相同。
一:清朝官职一览表对应现在官职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从一品: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大约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从二品:巡抚与布政使,约等同于现在的正省级干部。正三品:按察使,约等同于现在的副省级干部。从四品:知府,约等同于现在的正厅、正司级干部。正五品:同知,约等同于现在的副厅,副司级干部。正七品:知县,约等同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正八品:县丞,约等同于科长、主任科员。九品官在清代时期是作为县官的从属官员存在的,大约等同于副主任科员。
扩展资料
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署(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自汉魏六朝以来,古代的官吏等级都是九品,却不止9个层级。
北魏时有30个层级。因为每品里面分了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第四品起,正、从里面又分上、下阶,这么一来,就非常繁复。
唐宋时,文职和北魏一样,武职则从三品起就分上、下阶,比文职还多。
隋元明清几个朝代相对简单,每品分正、从品,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18个层级,且没有文职武职的区别。
18个层级都有相应的官职,一般由文职京官、外官;武职京官、外官,这四类构成。少数品级没有外官。
以清朝为例,正二品官阶包括: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外官: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
正一品皆无外官: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外官:无
这里没必要一一举例,说几个要点。
一、过去只有九品之内的官员才称“官”,也称“流内”。九品以外的办事人员称“吏”,也称“流外”或“未入流”,相当于今天的普通科员。
二、九品十八级之外,还有超品官员,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高于正一品。
比如清朝宗室里面的亲王及其世子、郡王及其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
异姓功臣中,有公爵、侯爵、伯爵这些爵位在身的,皆为超品。
三、我们常见的职位,和当前的对应关系(大致)。
正一品——正国级。
如文职京官中的太师、太傅、太保,属于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
武职京官中的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
从一品——正国级减。
如文职京官中的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属于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等等。
正二品——副国级。
其中的文职外官“总督”,我们听得比较多。
清朝有九大总督,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这些,管理临近几个省,比省长更高一级。
从二品——部级。
我们常听到的“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或省长,偏前者。
正三品——副部级。
如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
从三品——副部级减。
盐运史,现在也是专营,但没有过去职权大。
正四品——厅级加。
如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
从四品——厅级。
我们最常听到的“知府”,相当于市委书记。
土知府,相当于自治市市委书记。
正五品——厅级减。
各部郎中,相当于各部司长;
直隶州知州,省直管县级市市长。
从五品——副厅级加。
各州知州,县级市高配市长。
正六品——副厅级减。
通判:地级副市长。
从六品——县处级加。
州同:县级市高配副市长。
正七品——县处级。
知县:县长。
从七品——副处级。
州判:县级市副市长。
正八品——科级。
县丞:副县长。
从八品——副科级。
训导:县教育局副局长。
正九品——股级。
县主簿:县委秘书。
从九品——副股级。
巡检:派出所所长。
| 源自网络,侵删 |
三:知府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知州主管地方军事,相当于现在的省属的军事机构长官,知府就是市长,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