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思乡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留恋。这种情感渗透在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中,将他的内心世界和故乡的风土人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更是对家乡带给他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的珍视和怀念。
提起余光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学课本里的《乡愁》,以及散文《听听那冷雨》。
梁实秋曾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是新诗中的现代古典派,他对现代诗的意义就在于古典与现代的融化和创新。余光中曾在《古董店与委托行》里说道:“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这种诗是中国的,但不是古董。我们志在役古,不在复古;同时它是现代的,但不应该是洋货。我们志在现代化,不在西化。”
因此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二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
余光中的诗成就极高,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那首《乡愁》。这首20分钟一挥而就的作品,背后是长达20年的沉淀。他写得很快,但是写完之后重读,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对亲人、对祖国切肤之痛的思念。
他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几番辗转,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他缺乏归属感,因此读他的诗,迎面扑来的是一种深刻见骨的苍凉。
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他思念着自己的思念,孤独着自己的孤独,穿越时光的缝隙,信步拾阶而来。
在诗中,诗人抒写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四大悲情,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情感历程。第一节为母子别,第二是新婚别,第三是生死别,第四是故乡别;深沉的“乡愁”突破了个人的怀乡情结,被诗人赋予了深广的时代内容,成为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愿先生永得安息,从此,他也成为我们永恒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