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你看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

中国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著名的有《春秋》、《左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不太有名的更是难以统计。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那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必定有所出入。所以对待历史,...

中国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著名的有《春秋》、《左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不太有名的更是难以统计。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那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必定有所出入。所以对待历史,不妨多个角度去看去了解,兼听则明。

8cb99462d409485bb586c486ea1b1da1_4ilharbkibn.png

史书基本是由古文写就,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就是翻译成现代文也多晦涩枯燥,加上译者水平高低,词不达意甚至带偏的现象也不在少数。需要一种适合现代人的了解历史的方式。

对于喜欢三国故事的人来说,由易中天写的小说《曹操》,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文风兼有古龙武侠风和网络文学风格,不像《三国演义》偏向汉裔宗室视角的夸张演绎,也不似《三国志》那样死板罗列,通过对曹操人生中重要的三十一年的重现,展现东汉末年朝局变化......

本书颠覆多数人对于三国人物的已有印象,如汉献帝不是废物,只是无奈;董卓残忍绝非脑残,而是狡猾甚至带点可爱......种种。虽是小说,但里面涉及的史实、政权运行机制、官品、礼仪、官阀背景等多有考究。围绕曹操这个主线,从曹操视角展现了东汉末年从宦官把持朝政一直到权力如何过渡到魏国的一段历史。

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刻画更接近人性和真实。

主角曹操,人性具有复杂性,不是《三国演义》里面多疑、残酷、狡猾那么简单的一个负面形象,而是一个胆敢刺杀大宦官以望扶正乾坤的血性男儿,再到逐渐扛起维护天下稳定重任,最终形势不容他做范蠡的一个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公道重义的豪杰人物,不然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英雄豪杰、文人谋士投奔与他,这才是最大的可能。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都尉时,用五色大棒打死触犯夜禁的汉灵帝宠爱的小太监蹇硕的叔叔,震动整个洛阳城,多年后谈起这件事,曹操也只是认为当时年轻气盛,做事不周。

小说为了摆脱对曹操既有的恶人形象,特地在那句“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事件上着加笔墨。吕伯奢三个儿子是追随曹操的郗虑误杀,连那句作为曹操大恶标签的名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也不是曹操所说,他只是重复了一句刚好被人听到。

然人物就是有着复杂性,当时社会已有传言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那时曹操还只是一个洛阳北部都尉,离政治还远,怎么就有此评语?是不是后来人家的?面对吕伯奢的追问,曹操还是将其这个老朋友杀死,担起冷酷无情的恶名。曹操为什么违背初衷,要求封国,而不是去做范蠡、陶朱公?因为不可能!“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历史上多少权臣不得善终,熟读史书的曹操不可能不清楚,放下权力,曹操能得善终?这是不能赌的结局。所以他要做周公。

汉献帝刘协当时不叫献帝,献帝是谥号,死后后人加封的。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个软弱无能的傀儡,但在小说《曹操》里面绝不无能,只是无奈。敢扮作兵士突现前线的胆略、还有直面当时已全面操盘的曹操,提出关于天子身份的灵魂三问,敲打加宣示,不可谓智勇兼备。然,经过前几代的积贫积弱,天下分崩离析,人心背弃,大势已去。掌握兵源财赋的州郡虽名义上遵汉一统,但割据已是事实。刘协虽有维护汉统的三公九卿,臣僚百官,然朝廷无兵,有政而无权。王公大臣在实力和道义间只能选择生存,刘协也只能如此。

另外,本书还有一点让人深刻,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政权运作、征战杀伐,所有的一切,成功与否都在于人才。魏国,不是献帝禅让以后才有,而是在位时册封给曹操的属国。当时绝大部分汉臣都去了魏国任职,留给汉庭的只剩少数守成之人,况且要害部门及有能力的官员也是曹操的人。那么,权力中枢在哪里,谁说了算,自然而然清楚。试想当今世界一个集团里面,如果人才集中在一个其中一个公司里面,会是什么情况,恐怕很快见分晓。

本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大量对话,多是短句,但都是充满着智慧,很多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就在对话中清楚呈现出脉络。

  • 发表于 2023-05-23 20:53
  • 阅读 ( 132 )
  • 分类:行业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杰解说
杰解说

448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