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个名字及其别称的由来

天津,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按照“海滨津渡”的意思,改为“海津镇”。据吕盛在《天津...
e79f26e9a5944b559fd02ceb3f98349f_fagxtog0vnd.png

天津,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按照“海滨津渡”的意思,改为“海津镇”。据吕盛在《天津卫志跋》的记载,“天津之名,起于北都定鼎之后,前此未有也。”说的是,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巡视海河西岸,对这个地方很赞赏,提出要起个好名字。有个大臣提议起名为“天津”。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改元永乐,永乐初年(1403年),他便采纳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把“海津镇”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

别称:天津卫

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2b95075251fe43b9b92270910fccb33e_u1jdilvdgne.png

别称:津门

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津门,是首都的门户之意。清,王韬《跋上海<字林西报>后》:“即如西人两扰津门,遂以津门为重地,以为保卫神京非此不可。

da62eaf056aa40e0ba860d6eb0a74b49_kvxbenpcqx3.png

别称:津沽

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天津地区为九河下梢,号称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津沽”即为天津有七十二沽的简称,其实“七十二”并非确数,只是泛称而已。所谓“津”,就是渡口;所谓“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历史曾名“直沽”,河又称“沽水”,可见“津”与“沽”之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勾勒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

别称:沽上

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沽上”,如果说津门十景“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那么,“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津门百咏》第一首,清代诗人崔旭写到“天津城在海西头,沽水滔滔入海流。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

别称:海门

这个别称出自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形胜。《明一统志》云:直沽海口'两岸壁陡,一域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抵杨村,南抵程官屯,西南王庆坨,率二百余里,皆淡水也。咸潮抵海门而止,无岔入者,若天设之以限内外。'明代天津八景之一即为'海门夜月',明李东阳有诗吟咏。东门外天后宫内也有'海门津筏'的匾额。

别称:三津

"三津",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别称:海津

“海津”,道出天津临河濒海的地理特色,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按照“海滨津渡”的意思,设“海津镇”,故谓。

别称:海上

“海上”之别名,泛称海河下游一带,还有称瀛海或瀛津的,意思都差不多,意为“渤海之滨”。

别称:析津

用“析津”作为天津的别称,源自星象分野之说,即对应天上“析木之津”,对应地域的小直沽。清代诗人管干珍诗作《析津晚泊忆旧》,试题的“析津”即指“天津”;梅成栋《明费宫人故里歌》:“析津之水东南流,逆之则刚顺之柔。”所谓“析津之水”,即指天津的河水。

别称:卫阳

这个别称的来由,大约是因为天津卫城地处卫河之畔的缘故,最早记载见于《(康熙)天津卫志》,但涉猎所及,史志文献中未见有人使用。但这个别称起源也许很早,很有可能脱胎于清《卫志》纂成后佚失的明代《天津三卫志》。

  • 发表于 2023-05-17 23:49
  • 阅读 ( 156 )
  • 分类:教育培训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4
34

17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