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的故事(对牛弹琴的故事和寓意)

本文目录一览: 1、对牛弹琴的故事2、对牛弹琴主要讲了什么3、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móu róng)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学者宣讲佛义时...

本文目录一览:

对牛弹琴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móu róng)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说明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

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不赞同,牟融  (móu róng)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等于白讲了吗?”

接着,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理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外的原野,只见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尾巴依旧一绕一绕的,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先是很生气,但他静静观察思索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于是,公明仪重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得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这次牛竖起耳朵,瞪着灯笼似的大眼好像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móu róng)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成语“对牛弹琴” 出自汉朝牟融(móu róng《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就是将幽雅的琴声弹给牛听。这个成语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逆思维来思考,证明我们说的话太深奥了或表述不清,才会有“牛”不理会,听不懂噢。另外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呢。

   

对牛弹琴主要讲了什么

对牛弹琴主要讲了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对牛弹琴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故事内容: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道理:

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641a9f0049581.jpg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如下: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

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 发表于 2023-05-10 19:34
  • 阅读 ( 185 )
  • 分类:二手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itmo爱萌游戏
itmo爱萌游戏

486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