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是哪个国家的缩写(hun是哪个国家英文缩写)

hun是哪个国家的缩写,在中国人眼里,这个国家就是印度。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印度却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因为印度的贫富差距非常大,穷人吃不饱饭,富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印度的宗教信...

hun是哪个国家的缩写,在中国人眼里,这个国家就是印度。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印度却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因为印度的贫富差距非常大,穷人吃不饱饭,富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印度的宗教信仰也非常奇葩,有些人认为神是上帝,所以不能杀生,否则会遭到报应。所以,印度人的素质普遍不不高,他们经常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在印度,一名男子在街头行走,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泣,于是上前询问情况。

1、匈奴人为什么称“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乃夏朝遗民,商周时期被华夏族称为獯鬻、猃狁,春秋时代称戎狄,战国时始称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其男子亦民亦兵,精于马术,骁勇善战。

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经常南下中原抢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苦于与匈奴为邻,纷纷修建长城防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出击匈奴。秦末战乱之际,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统一诸部,对中原造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201年,镇守北部边境的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曾率军亲征,结果反被冒顿围困,通过贿赂冒顿的老婆才得以突围出去。之后汉王朝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直到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率军多次深入漠北打击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政治上瓦解匈奴。

20230324131311_16746.jpg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臣服于汉。北匈奴则被东汉与南匈奴联军击败,部分西迀至东欧,与当地土著结合形成匈牙利民族。南北朝期间,没有西迁的北匈奴趁中原大乱,一度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之后,匈奴逐渐融于鲜卑、柔然和汉族之中。

(图片源于网络)

完整的匈奴历史(超详细)

匈奴,是hun这个外来词的音译。在古印度梵文文献中已经有"匈奴"二字的音译。

另外,还有一个词“Xwn”也可能是"匈奴"这个词的音译的根源。这个"Xwn"的词是在一封信中用到的。这封信描述了当时" Xwn "人对中国北方的入侵。

据文献资料考证,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司马迁认为匈奴族与华夏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20230324131311_15485.jpg

唐尧和虞舜时代,除华夏族之外,在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等民族,至夏末商初,也就是公元前九世纪以前,这些少数民族被北迁的夏朝王族后裔的淳维兼并,后通称为匈奴,古籍叫做北蛮。匈奴游牧部族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从匈奴王族单于历年秋季在鄂尔多斯祭祀龙神的习俗来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图腾为黑龙。

所以匈奴和历代北方蒙古大漠和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样,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他们很可能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建立了国家。虽然匈奴逐水草而生,其经济严重依赖气候变化,但是经历了几百年或上千年,西伯利亚的一次严冬冻死的牲畜足以让他们人口减半,这也是匈奴人口在鼎盛时期才150万。

战国时代,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达到全盛,此时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三五十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袭击和掳掠。战国时期,秦、赵、燕纷纷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虽然天下一统,但是在北方仍有战乱,就是匈奴人不断骚扰边境。匈奴人频繁骚扰秦国北部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百姓不堪其扰。大将军蒙恬接受秦始皇命令,率兵攻打匈奴,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强大的秦朝将匈奴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

公元前约210年左右,匈奴王冒顿单于即位之后,他统一匈奴各部,东灭东胡(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西驱大月氏(游牧于今河西走廊一带),南并白羊王、楼烦王, 北服浑庾(又作窳)、屈射、丁令、鬲昆、薪荤等部族。匈奴军事力量强大,有“控弦之士”(骑射部队)30余万,不断袭掠西汉北部边郡。他利用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之争的机会,趁机重新又攻占河套平原,他们不断骚扰边境,给刚刚建立的汉朝带来了边界危机。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山西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由于汉军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当时正值寒冬天气,天降茫茫白雪,刘邦不顾下属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冒顿单于的诱兵之计。刘邦及先遣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有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20230324131312_77648.jpg

后来,刘邦采用谋士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巨额行贿,才侥幸逃出。

"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自此直至汉武帝时期,汉朝为了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一直采用奉送礼物以及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维持相对缓和的关系,这种"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历经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启、景帝刘桓至武帝刘彻初60余年,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

匈奴南下的次数减少,使西汉获得厂巩固政权和进行战略反击准备的时间。西汉实行重农抑商,鼓励生育,崇尚节俭等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措施,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也得到较大增长。

汉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于四年春令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发起漠北之战,。卫青率部出定襄。北进千余至漠北,击败单于军(参见卫青击匈奴单于之战),追击至阗颜山(今蒙占杭爱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里,至漠北遇左贤王,大破之(参见霍去病击左贤王之战),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大胜而 归。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9万余。汉军亦损兵数万,损失马10余万匹。此战,西汉准备充分,兵力优势,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优长,较圆满地解决了大 骑兵集团的后勤补给,保证了决战的胜利。“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匈奴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秦汉以来最大的一场民族战争。武帝前期,西汉由于经过长期战争准备,经济力量大大超过匈奴;建立了强大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他们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武帝后期,在匈奴远 遁漠北的情况下,由于骑兵不足,远程奔袭不能形成兵力优势,后勤供应也得不到保障。战略上,急于求成,分散用兵。作战指挥上也多有失误。匈奴采取待汉军兵 疲后撤时集中优势骑兵截击的战法,成功地挫败西汉数次反击。匈奴虽然取得几次作战胜利,但其国力和军事实力均大大弱于西汉。

连年战争,匈奴帝国人畜伤亡惨重,在远徙漠北苦寒地区后,经济衰败,人畜锐减,南下袭掠又为汉城塞所阻,加上内部倾轧,其势渐衰,终为东汉所灭。

  • 发表于 2023-04-17 11:51
  • 阅读 ( 221 )
  • 分类:行业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有客营销
有客营销

17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