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究竟怎么死的?马谡死的真正原因

马谡究竟怎么死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马超被张鲁杀死,也有人说马超投降曹操,但不管怎么说,马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马超不投降曹操,而是选择自杀,他的结局会怎样...

马谡究竟怎么死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马超被张鲁杀死,也有人说马超投降曹操,但不管怎么说,马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马超不投降曹操,而是选择自杀,他的结局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我们要知道,马超是西凉人,他的祖先是羌族人,所以他是汉人人。其次,马超在投降曹操之前,曾经和张鲁交战,他的部下黄忠在战斗中斩杀了夏侯渊,这让马超非常愤怒,于是他决定和张鲁决一死战。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何蜀汉十万大军却尽为马谡悲泣?

首先,此次北伐诸葛亮用计使陇右三郡尽归暑。这一战可谓是北伐一大仗,得陇右之地,从地里上说,俯视关中。三郡出良马,利于蜀军征战。

其次,马谡守街亭本是战争胜负手。马谡只有区区两万五千名士族,而张合手握五万精兵,敌我差距一见高下。

最后,失了街亭让蜀军所占陇右三郡无法固守,北伐之力功亏一篑。

综上所述,马谡在诸葛亮平南蛮时献攻心为上之计,助诸葛亮平南而归。守街亭,虽放弃水源收山,以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奈何张合攻山至马谡败下阵,纵观全局他人不能及之计。

二、你觉得诸葛亮斩马谡有错吗?马谡死得冤吗?

优质答案1:

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关羽立了军令状,但是放走了曹操,嘛事没有;马谡也立了军令状,失了街亭,被咔嚓了。这刘备和孔明差距这么大吗?

优质答案2:

诸葛亮杀马谡,主要是为了掩盖自己用人不当之错

优质答案3:

一个是主要责任次要责任之分军有军令法有法则,诸葛亮做为军中指挥安排做战任务和指令让部将马谡屯兵于山下交通要道展开固守布防,马謖根据观察地形具体情况认为山上险要地势更有力防守阻击所以马谡自做主张擅自更改做战方案和计划导致做战失败是直接责任人理当问责但错不至于死诸葛亮也应承担领导责任用人偏面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诸葛亮只有别人听他的他听不了别人的,即使在卓越军事家也要广收多取更有益,诸葛亮认为自己就是一跃而成,马谡也可以,马谡是个人才但没放在应适的位置,打仗非儿戏自知自量真实才学,否则失去的无法弥补,打仗也需要很方面支撑兵力多少各方面条件占优势越是微小越要重视棋要留活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人没了还什么常事,马谡已经尽力了留下更有利提升军心否则压力重更不利。历史就是经验和教训。

三、诸葛亮当真斩杀了失守街亭的马谡吗?

优质答案1:

谢邀!

诸葛亮是真的杀了马谡!我想诸葛亮杀他应该是不得已,也怪马谡自己作死!马谡大家都知道,属于赵括一类,很有才华不可否认,可是从来没有带兵打仗。自己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很多。嘴皮子也溜。可是他不知道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个细节出错导致全盘结束!

当时在先主走后,益州情况异常严峻,内忧外患。诸葛亮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部署,开始了疯狂北伐。让别人认为自己国力强盛,不敢轻易来骚扰益州。可是当时将才比与先主时期确实匮乏。就让马谡去守一个咽喉之地_街亭。马谡拍着心口子给他师父诸葛亮保证,你用我使用对了,没问题,守不住街亭提头开见,,好忙,诸葛亮也觉得应该没事毕竟平时自己亲手调教,也知道马谡确实是个人才。马谡也认为自己很牛逼,于是开启了他装B模式,前脚刚走,后脚就不听指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马谡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乎大家都知道结果了,被张郃打的溃不成军。
20230402095809_27133.jpg

最后诸葛亮追责知道马谡不听安排,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杀不足以定军心,还有就是他自己不听战略部署作死。所以小陈认为马谡还是死了!
20230402095810_49200.jpg

关注小陈,小陈和您一起聊聊历史

优质答案2:

大家好,我是无谓风流。

又到了《三国演义》时间,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热门问题。故事很简单,京剧里专门有一出“失街亭”讲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无论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面,还是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失街亭后孔明都是挥泪斩了马谡,也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历史上的挥泪斩马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无法回到当时的古战场去凭吊古人,那就到历史书中去看看历史和演义有什么不同?

先看看《三国演义》:

这一幕发生在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的记载

“……“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叮咛告诫:街亭是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要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的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

书中写的能看出几点:

1,马谡的确是被诸葛亮杀了;

2,马谡立的军令状是一人犯法,全家株连;

3,诸葛亮过分信任马谡,并没有将当年刘备忠言放进心里;

按照古代法律,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被斩杀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很多人都认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

我们在来看看《三国志》中的这一段描述: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三国志》中写的是有魏延,吴懿要去执行守街亭任务,但被诸葛亮拒绝而选的马谡。4事实上,诸葛亮是将马谡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因此,马谡之败,实际上是诸葛亮之败,这才是他最痛心的。

无论是《三国演义》书中还是《三国志》中,马谡都死于建兴六年,时年三十九岁。一个是被军前斩杀,一个是狱中病故。

按照诸葛亮的性格和对马谡的喜爱来分析,还是《三国志》中更权威一些!

四、同样是置之死地,为什么项羽成功而马谡失败了?

侠路相逢勇者胜。项羽是两军相逢的勇者,而马谡是两军相逢的懦夫。在兵马本身就不占优的前提下战败是必然的。当然,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项羽是动的,马谡是死的。在死地,项羽是积极求生,主动出击,不断突击敌军薄弱地带。马谡是被动求死,占着有利地形不去布防,任由张郃布置兵马却与魏军最精锐部队硬碰硬。

  • 发表于 2023-04-02 18:33
  • 阅读 ( 240 )
  • 分类:教育培训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62
62

207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