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等于几钱?你知道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涨涨姿势。“十个橘猫九个胖,还有一个压塌炕”,橘猫是出了名的吃货,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吃的津津有味,,所以养橘猫的铲屎官都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你知道吗?橘猫也是有脾气的,如果你惹它生气了,它可是会翻脸不认人的哦!下面这位网友就遇样的事情。这天,主人带着自家的橘猫出去玩,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橘猫不见了。
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出门买东西是怎么付钱的?我们现在用纸币、硬币、支付宝、微信等各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但是在宋元明清时期,最常用的货币却是银子。银子是一种贵重金属,具有高度的价值稳定性和流通性,所以被广泛用作交易媒介。但是银子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固定的面额和形状。银子通常是以锭或元宝的形式存在,重量不一,大小不等。如果你要买一个馒头或一斤菜,你难道要拿出一个五十两或一百两的大锭去付钱吗?那岂不是太浪费了?而且商家也不一定有零钱找给你。那么古人出门带银子需要找零的时候如何处理呢?
答案很简单:剪碎!对,你没听错,就是用剪刀把大块银子剪成小块碎片。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和重量,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金额。这种碎银子在民间被称为“散碎”或“散花”,因为形状不规则像花朵一样。
《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宝玉见他们都走了半日还不回来,只得自己走到厨房里去.只见厨娘正拿着个大秤称着鸡鸭鹅肉之类.宝玉笑道:“我要些碎银子,你给我称些罢.”厨娘笑道:“哥儿要多少?我给你.”宝玉道:“二两罢了.”厨娘便将秤杆上挂着一个小纸包儿取下来递与宝玉说:“这里面至少有二两半.哥儿只要二两,还得把些剪下来才好.”宝玉接了包儿打开看时,原来都是些五分六分大小之物.因说道:“这个太细碎了,还得再换些粗些大些儿才好.”厨娘笑道:“哥儿早说罢了.这里还有呢.”便从腰里摸出一个小布袋来说道:“这里面都是粗大点儿的.哥儿自己挑几块去罢.”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买东西用碎银子很普遍,并且碎银子还分为大小粗细不同的等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确定碎银子的价值呢?答案是:称重!对,你又没听错,就是用一种叫做“戥子”的特殊秤来称量碎银子的重量。戥子是一种精密的衡器,由一个秤杆、一个秤钩和一些秤砣组成。秤杆上有刻度,秤钩上挂着碎银子,秤砣则放在秤杆上移动来平衡两端的重量。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测出碎银子的重量,从而确定其价值。戥子是宋代刘承硅发明的,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等轻巧物品。在古代经常有交易的地方,必有戥子,精确到一厘(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水浒传》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
宋江道:“我只要二百两罢了.”那人道:“既如此,请到柜上来。”宋江随他到柜上.只见那人取出一个小纸包儿来说道:“这里面都是五两一块儿的.哥哥自己看看罢.”宋江打开包儿看时,只见里面都是些大片大片儿的.因说道:“这个太大了,还得再换些小些儿才好.”那人笑道:“哥哥早说罢了.这里还有呢.”便从柜里拿出一个小布袋来说道:“这里面都是二两半一块儿的.哥哥自己挑四十块去罢.”宋江接了袋儿打开看时,只见里面都是些中等大小之物.因说道:“这个倒好些了.”便将袋儿内四十块银子倒出在柜上.那人便拿起戥子来称时,果然不差分毫。
戥子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买卖大额物品用整银或半两银也很普遍,并且整银或半两银也要用戥子称过才能付钱。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保证碎银或整银的纯度,是古代买卖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银子不像铜钱那样有国家统一的标准和形制,而是由各地的铸造厂或者民间的金匠自行制作,所以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会掺杂其他金属来降低成本或者增加重量。这样就会影响到银子的价值和流通性。所以古人在交易时,除了称重之外,还要验纯度。那么如何验纯度呢?
答案是:用硝酸!对,你还是没听错,就是用一种叫做硝酸的强酸来检测银子的成色。硝酸是一种无色透明、刺激性强、具有氧化性和腐蚀性的液体。它可以与许多金属发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盐和气体。但是它对纯银几乎没有反应,只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白色苔藓状的氯化银沉淀。这就是验纯度的原理:如果碎银或整银上滴上硝酸后没有变化或者只有白色沉淀,说明纯度很高;如果变成其他颜色或者冒出气泡,说明掺杂了其他金属。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硝酸是一种强腐蚀性物质,如果接触到皮肤或者眼睛,会造成严重的灼伤甚至失明;如果吸入过多的硝酸蒸汽,会导致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如果误食了硝酸,会引起胃肠道溃疡甚至穿孔 。所以古人在使用硝酸时必须小心谨慎,并且要配备相应的防护措施。
总之,在宋元明清时期,古人出门带银子需要找零时,并不像我们现在那么方便快捷。他们需要用剪刀剪碎大块银子;用戥子称量碎银重量;用硝酸验定碎银纯度;还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伤害。这些都反映了古代货币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