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有哪些?端午民间风俗有哪些

民间风俗有哪些?农历正月初一,俗称“破五”,又称“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示庆贺。现在,这一习俗已成为一种文化...

民间风俗有哪些?农历正月初一,俗称“破五”,又称“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示庆贺。现在,这一习俗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广泛流传。那么,你知道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吧!过年时,人们要宰杀家禽,以备年夜饭。

一:中国民间风俗大全

中国的传统节日共计约13个,相关习俗如下: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2、春节(正月初一)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3、元宵节(正月十五)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主要习俗有祭神,斋戒,沐浴用兰汤。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8、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10、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除此之外还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习俗。

11、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12、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13、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二: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1、除夕,一年农历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俗称的过年了,这是中华民族全世界所有华人都会过的一个节日。风俗是家家户户给压岁钱,在农村会祭祀,贴春联,放鞭炮,辞旧迎新,大人小孩老人会换上新衣服。

2、元宵节,过完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过完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对此加以庆祝,风俗一般是吃元宵、猜灯谜等。

3、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风俗是吃月饼、赏月,重阳节大约在战国时期形成,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4、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相传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别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挂菖蒲、 斗百草、驱除五毒、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佩香囊。

5、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九日。别称:老人节。习俗: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观赏菊花等。

三:十二生肖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在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这些载歌载舞的传统活动,内容丰富,参与感十足,敬佩先人们的智慧。

1、舞龙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时,不断地展示扭跳摇等多种姿势。舞龙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20230328111408_79839.jpg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

因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被称为人龙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色独具,龙舞中龙的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

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龙,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2、舞狮

狮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演出,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唐代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的必备节目。

狮舞分文狮和武狮,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表现狮子习性动作等,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桩”“踩球过桥”等。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2000年前,通过了丝绸之路进行了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3、傩舞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江西的安乐县是傩文化发祥地之一,今传承着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的傩舞类型安乐傩舞。

傩舞是世代流传、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古老祭祀仪式,风格古朴独特,授规森严,概不外传,延续至今,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后逐步演变为民间娱乐性的文艺活动。

傩舞的动作古朴粗犷,刚柔并济,许多造型类似敦煌壁画,有专家推断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之一。

乐安傩粗犷刚劲的武文化特色,其以钟馗为首座神灵祭祀供奉,历史渊源久远。整套节目以古代军队将士实战为内容,结合神话传说中的天神角色进行表演。

乐安傩舞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傩舞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安乐傩舞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总之,不管是舞龙舞狮,还是各类傩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不得不承认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喜欢的朋友,请

  • 发表于 2023-03-29 21:17
  • 阅读 ( 149 )
  • 分类:教育培训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豆果美食
豆果美食

454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