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60),王安石任临安知府,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湖心亭”。这里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必到的地方。湖心亭始建于...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60),王安石任临安知府,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湖心亭”。这里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必到的地方。湖心亭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60),为一座六角攒尖顶亭子,高10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亭内有石碑一通,刻天下第一湖心亭”字样。该亭建成后,成为杭州城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一: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原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如下: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作品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二: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50字左右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三: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

《泊船瓜洲》是北宋宰相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更是寓意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豹眼认为,要真正理解《泊船瓜洲》所要表达的情感,就需要弄清楚该诗写于何时?宰相王拗公究竟要去哪里?是想回归故乡还是要重返朝堂?

根据头条君的要求,豹眼还是先上原文吧。

作品原文及释译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很明白王安石是停船在瓜洲,但究竟是南去还是北往,并不明确。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京口、瓜洲一水相隔,这一水指的是长江。

钟山:今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故乡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已经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来?

这是此诗字面的意思,有人直接把最后一句翻译为“明月何时照耀我回到故乡钟山”。

但豹眼以为这恐怕不太确切。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第1张图片-东江百科此诗

王安石,祖籍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钟山本不是他的故乡。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称其为故乡。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 *** 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熙宁七年(1074年),由于司马光等反对势力的攻击,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王安石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一般认为,《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对于《泊船瓜洲》写作的具体时间,长期以来存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

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 *** 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时所作;

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豹眼评语

对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豹眼以为:

第一,不可能是在熙宁元年(1068年)。

因为此次自江宁府 *** 入京任翰林学士,正是王安石踌躇满志,正想一展宏图的时候。

此时刚刚离开江宁,岂能有急切切要回钟山的心情呢?

第二,很可能是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

此时,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自京城东京开封府返还江宁,途径瓜洲,感慨万千,时时惦念他的改革事业,因有感而作此诗。

因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句,其意也就大不一样了。

豹眼理解是,“春天已经来了,江南岸已经遍地春色,但改革的春风何时才能到来?明月啊,你何时才能照耀我重返朝堂再次主持改革大业呢?”

再看前面两句,故乡钟山只隔数重山,马上就到家了,还需要明月照耀前途吗?

就算是诗人归乡心切,也无须明月帮助哦!

第三,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的可能性不大。

王安石这一次从江宁赴京与第一次进京不同,由于刚刚被罢相不久,尽管再次拜相,但作为一个久历官场的政治家,他已经意识到了政治生态的险恶,预感到不会有大的改观。

由于前途未卜,王安石望着身后数重山峦隔阻的故乡,发出“何时会因为受到排挤、打压,再次回来”的感慨,似乎顺理成章。

但这种心境,似乎不应该用“明月照耀”来形容。

想想看,这不是荣归故乡的期盼,怎能把这种情怀寄托于明月呢?

因此,豹眼认为,《泊船瓜洲》应该是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返回江宁途中,泊船瓜洲时所作。

而且,“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是要回到故乡,而是何时重返朝堂。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 发表于 2024-03-01 08:55
  • 阅读 ( 223 )
  • 分类:行业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意达昌兴职场频道
意达昌兴职场频道

450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