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在古代常常不是特殊的意思。《说文解字》:殊,死也。从歺(音è,象剔肉后留下的残骨)朱声。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补充:一曰断也。殊死,是一种死罪,是首身分离的酷刑。殊死搏斗,就是拼命搏杀。蛮夷首领因为地处遥远很难被抓起来杀掉,因此才特意写在诏令上。段玉裁补充的断绝意,实际上与殊死是一事两意,身首异处被杀死,就是脑袋与身子断开。典籍中殊作断绝义,并不罕见。

据《左传》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邾国人筑城后返回,路过鲁国人驻守的武城。武城人堵住邾国人前进的道路,砍断后面的树木但没有放倒(原文:断其后之木耳弗殊,弗殊,就不不断)。等到邾国人经过的时候,才放倒树木。结果放倒的大树绊住邾国人后退的道路,邾国人全被俘虏。

《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合纵六国抗秦,但六国面和心不和,很难齐心,为避免猜忌到了齐国做了客卿。因遭到齐国大臣的嫉妒,这些人竟然“齐大夫多与苏秦挣扎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不死,殊而走,就是说没有被杀死,带着裂开的伤口逃走了。后来重伤将死,不过临死前,他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车裂自己,悬赏刺杀自己的人,如此苦肉计最终杀死了凶手。殊的字义引申脉络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