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通货(通货指什么)

通货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的货币,是交换商品和服务所必须的媒介。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同时也是价值储藏工具和流通手段。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

通货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的货币,是交换商品和服务所必须的媒介。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同时也是价值储藏工具和流通手段。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对通货的控制和管理。不同国家的通货可以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兑换,从而实现跨境交易和投资。通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货什么意思

1、通货是什么意思?

通货(也称为货币)是人们使用的支付商品和服务的通用货币。它可以通过发行和流通来实现金融交易,是全球范围内实现金融交易所需的一种金融工具。

通货可以是纸币、硬币、离岸货币或电子货币,它们都可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通货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消费者最终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选择,而且也在整个社会中增强了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信心和安全感。

2、通货膨胀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优质回答1:

物价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国2月CPI同比增长5.2%,略高于市场预期的4.9%。而1月份CPI达到5.4%,是8年多以来首次“破5”。2月份的CPI尽管有所下降,但依然破5,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受到2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那么,疫情是如何具体影响物价的?未来物价走势如何?

2月物价上涨的具体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下疫情是如何导致了2月份继续高涨的物价。2月份物价主要呈现了两个特征:食品价格涨幅较大;非生活必需品供需两衰。

首先,1-2月平均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3%,涨幅比去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

其次,国际油价2月份大幅下跌,带动国内汽油等能源消费品价格比上月普遍下降。

第三,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5%转为下降0.1%;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从1-2月份平均来看,物价变化延续了前期的结构化特征:必选消费上涨、可选消费下跌。

食品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交通运输管控措施,部分地区物流不畅;人员短缺造成物资配送难度加大,成本有所上升;部分企业和市场延期开工开市,一些产品生产和供给受到影响,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要。从需求方面看,受“居家”要求与“避险”心理等因素影响,有些地区出现了“囤购”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抢购方便面、肉制品和速冻食品等易储食品现象,甚至波及到其他食品,助推价格上涨。

上半年物价走势如何?

抛开货币因素暂且不谈,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同时,对于中国,猪肉价格和石油价格是中期和短期内影响物价的关键因素。

正如下图所示,猪肉、汽油价格与CPI走势高度关联,尤其是在2019年之前。2005年以来,一共出现过两次猪价和油价同时上涨的“猪油共振”局面,这两次也分别对应着CPI的大幅上扬。

因此,分析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物价水平,有两个视角:猪价油价的变化、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对于第一个视角,2020年以来的情况正在发生着改变:首先,猪肉价格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老百姓消费猪肉的比例在降低,导致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有所下降。这样一来,尽管猪肉的供给并未明显改善,猪价还存在较大上涨压力,但猪价对CPI 的影响却在削弱。而油价则在近几日沙特和俄罗斯谈判失败后闪崩,一路跌到30美元/桶左右,但这样的价格显然不是美国等世界主要产油国所能接受的,3月下旬欧佩克国家还会再开一次会,据传特朗普也在私下协调相关国家,想要谈拢一个产量协议。预计上半年油价会出现有限幅度的反弹。

对于第二个视角,我们认为供给端的复苏可能比需求端更快。因为,上游产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价格弹性往往比下游更大,这意味着上游产业调整产量的能力更强,价格略微上涨,产量就能显著回升。同时,复工复产范围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供给端将先于需求复苏。不过,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加大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这对供给形成了掣肘。

但需求端可能会出现个别领域的爆发,导致物价维持较高水平。例如,各地重大基建项目建设迅速转热。当前已有十几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接近30万亿元。尽管这些资金是在多年内完成使用,但边际上基建投资很可能成为需求端的爆发点。

由此,在两种力量拉扯下,上半年物价走势很可能是这样的:“猪油共振”概率小,物价稳定有基础;供给端复苏、需求端有爆点,供需同时复苏;CPI同比会由5%稳步下滑,但仍然在上半年维持3%以上的水平。

物价上涨并非通货膨胀

基于我们对上半年物价的预测,中国当前的物价上涨能否被称为通货膨胀?或者是否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任何国家,影响通胀的因素有两个:(1)货币的宽松程度;(2)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从上述这两个因素来看,现在的物价涨势不能表明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出现。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绝不搞“大水漫灌”,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概率极低,长期中更不可能形成货币泛滥的趋势。因此,货币因素推动的通货膨胀几乎不可能。

其次,根据上述的分析,上半年中国应该会呈现供需同时复苏的态势,尽管复苏节奏不同,但绝不可能出现总需求持续超过总供给,即“经济过热”的现象。因此,物价持续、不可逆上涨的可能性也很小。物价在某些时间、某些领域的较高幅度的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相信市场会在未来能够形成这样的合理预期。

优质回答2: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其主要原因是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为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 发表于 2023-06-26 20:23
  • 阅读 ( 215 )
  • 分类:二手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海外导师
海外导师

478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