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探索认识自然,感悟生命真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以“培育生命科学素养”为特色,成立了20多个社团,学生们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资料图片)
“春有樱花夏有荷,秋飞银杏冬樟青。”这是天山学校一年四季的真实写照。
天山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绿色学校,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学生在校内开展培育生命科学素养特色社团活动提供了保障。如今,学校班班有社团,人人入社团,并成立了20多个“生命科学素养社团”。其中有校园植物大揭秘、探秘DNA、自然印记等校级社团,也有芳香花田社、神农社、竹林栖贤社、落樱缤纷社等班级社团。
在天山学校实验楼的标本廊上,学生们制作的干花、浮游瓶、滴胶标本五彩斑斓,正像学校标本社社员每周二参加的校本选修课名字一样——“留住自然”。
“我们周二的课程主要学习植物界的类群、起源、发展规律等,在周五的社团活动中,老师则会带我们去做一些植物标本,让我们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兴趣点燃了我心中的理想,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从事与植物相关的职业。”作为学校标本社社长,高二7班的张俪馨同学说出了心中最大的愿望。
校级社团和班级社团有哪些区别?天山学校德育处副主任黄薇薇给出了答案:“班级社团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想要研究的生物对象,比如柚子社,他们曾经开展过植物精油、洗洁精等的制作;校级社团研究的内容会更深入一些,会对接一些联盟单位,比如辰山植物园每学期会定期来指导‘植物形态学社’和‘芳香之旅社’,进而进行比较专业的课题研究,有植物精油的,有远程操控植物种植的,为学生提供了更专业的体验和收获,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正像黄薇薇老师所说的那样,社团成为了学生们从兴趣出发,认识自然、走向自然的途径,并在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在升华了尊重生命的思想的同时,生命科学素养也得以提升。
这个学期伊始,高一5班的外墙壁上就多了一个由班级同学自己设计并制作的墙报,其主题为——蝶韵。
高一5班的田和玥同学介绍,蝴蝶是他们班级的文化符号,围绕蝴蝶主题也将班级墙语分为“萌生”“成长”和“芳华”三个板块。
“我们不仅爱蝴蝶的优雅浪漫、翩然灵动,更感动和震撼于它破茧成蝶时的勇敢和毅力。我们要像蝴蝶那样,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仍然保持自信、勇敢和勇气。”田和玥讲出了班级同学以蝶之韵,不负芳华的决心。
“今天的课程是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主要是对提取的植物进行一个初步的DNA鉴定……”天山学校分子实验室内,学校生物教师杨洪丹正带着学生们徜徉在植物DNA的世界里,课程的题目就叫“探索基因之谜——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室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采集到的植物样板用液氮研磨成粉末,通过检测得到部分植物DNA,之后可再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得到更全的植物基因序列,进而更深层次地认识植物。
“生物实验不仅提升了我对植物研究的兴趣,也提升了我的生物课成绩,更让我感受到了生物实验的魅力。”半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让刚刚上高一的龚宸铭同学收获颇丰。
“探索基因之谜——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只是天山学校生命科学素养培育的特色课程之一。
在这里,学校将生命科学素养培育融入国家课程,构建了基于国家课程的“培育生命科学素养”学校课程,对应生命科学素养“尊重与适应、选择与发展、责任与担当”三个维度,结合基础普及、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分层实施,兼顾横向合理、纵向衔接,筑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学习的底部,拓展部分学生生命科学学习的广度,挖掘部分学生生命科学学习的深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书记王建华诠释:“培育生命科学素养”的内涵是指基于生命观念的尊重生命和适应自然、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的观念、品格和能力。
在天山学校的“植物工厂”内,无论是土培蔬菜还是水培蔬菜,都生机勃勃。
“学生们在这里进行土培和水培两种种植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控制水流量、阳光,还可以观测每周种植的变化。在辰山植物园专家们的指导下,学生掌握到了课本和教室里无法学习到的知识。”作为天山学校《植物生长奥秘——植物智能生长实验技术》任课教师,植物工厂是张莉常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天山学校充分发掘、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社会资源,建立“生命共育联盟”,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从专业支撑、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共育活动。如与辰山植物园合作,设立辰山“植导站”,建成“校园绿植养护管理平台”和“园丁笔记”APP,开发并实施相关课程等,张莉所指导的《植物生长奥秘——植物智能生长实验技术》这门课程就是其一。借助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研联盟这一平台,学校接连承办了四次生物学科教研展示活动,向全国各地的同行展示了学校生物组在主题研修活动、生态课堂教学等实践中的探索与收获。
“我们学校‘生命科学素养’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又不止于该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追求‘生命科学素养’在各个学科贯通与融合,最终共同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校长焦勤道出的是天山学校生命科学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联,也是全校师生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