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杀功臣的顺序

与其说刘邦杀了功臣倒不如说刘邦只是维护自己亲手缔造的天下而已,助力刘邦获取天下的功臣有很多,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封赏!但封禅不是无原则的,君是君,臣是臣,众臣若是关系看不透的话只能被...

与其说刘邦杀了功臣倒不如说刘邦只是维护自己亲手缔造的天下而已,助力刘邦获取天下的功臣有很多,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封赏!但封禅不是无原则的,君是君,臣是臣,众臣若是关系看不透的话只能被动地离席。而在这些离席的臣子中刘邦为了江山永固只能提起屠刀将他们消灭,当然消灭不是随随便便的,刘邦只杀了那些对汉朝有威胁的,这其中异姓王首当其冲,过程很残酷,但刘邦必须去做。

要知道刘邦称帝后,汉朝虽然名义上是刘邦的天下,但这些异姓王拥有的封地远远超过了汉郡,在封地上,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主的掌控自己封地内的事,如此虽是汉朝领土,但实际上与独立的王国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封国与定时炸弹没有什么差别,若你是刘邦你会怎么做呢?放任自流,坐等他们一步步强大?或者自己去世后将问题留给自己的子孙?

显然刘邦不想这样做,秉着自己制造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态度,刘邦在自己晚年开始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分化瓦解,步步消灭的策略。

刚开始刘邦刘邦也没选择好目标,不过正当瞌睡需要枕头时,燕王臧荼来了,他率先起兵反汉,刘邦大喜过望,亲征将臧荼消灭之。

之后刘邦将目光投向了势力和实力最强大楚王韩信身上,他依照陈平之策伪游云梦,会见各路诸侯,趁机将前来见面的韩信擒拿,然后带回去贬为淮阴侯,韩信虽然不满,但事已至此只能被动接受,到底你以为韩信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显然并没有,刘邦将处死韩信之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达给了吕后,吕后心领神会,依仗萧何计策将韩信诛杀且夷三族。

剩下的异姓诸侯王除了实力弱小且听话乖巧的长沙王吴芮外,都没能逃过刘邦的消灭,或被诛杀或被废,总之威胁汉朝稳定的异姓王终于被刘邦消灭了。至于剩下的那些陪他一统天下的功臣只要不是犯了必死之罪,刘邦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你很难发现刘邦除了诛杀这些异姓王之外再诛杀其他的功臣了。

总的来说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君是君,臣是臣,皇权时代只要不触及刘邦的根本一切都好商量,可惜这些异姓王放不下,最终只能被消灭。

刘邦杀功臣的顺序

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扩展资料: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

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

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

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消灭异姓王

百度百科-刘邦

640d9153e51aa.jpg

刘邦为什么那么狠毒

位高权重的皇帝总是会猜疑有人要谋权篡位,尤其是功高盖主之人,面对这些人,李世民与赵匡胤不杀,刘邦与朱元璋却赶尽杀绝,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皇帝的出身不同,有的是半路土匪出身,有的则是有贵族的血统,格局自然大点。

狡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谋臣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历来帮助皇帝登基的开国功臣似乎都逃不过此种命运,譬如助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的文种、范蠡,在勾践登基后便对他们痛下杀手,最终文种死于非命,范蠡隐居山林。对于大杀功臣这件事似乎已经成为了在位者必做之事,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杀了八大异姓王中的绝大多数以及汉初的三大名将,而明太祖朱元璋的手段就更残忍了,几乎将当初跟着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从文臣到武将一一赶尽杀绝,留下的人寥寥无几。

不过与之相比,李世民和赵匡胤几乎很少杀功臣,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确有谋反之实的人被杀害,其余人皆善始善终;赵匡胤大家就更熟悉了吧,他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暗示功臣们主动交出兵权。

那为什么同是开国皇帝对待功臣的做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出身原因

千百年来,人们讨论为什么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而刘邦、朱元璋却非杀不可,总是习惯性把原因归结到他们各自的出身上。

李世民的父亲是皇帝,祖上是唐国公,而赵匡胤的出身虽然不及李世民显赫,却也是军人家庭,祖上几代都是朝中大官。总之,二人都是贵族出身,骨子里有与生俱来的自信和骄傲。

而刘邦和朱元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是和尚乞丐,绝对的草根出身,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所以当刘邦和朱元璋建立王朝,登基称帝后,他们的劣根性就显现出来,他们比李世民与赵匡胤要心狠手辣得多,不惜通过杀戮功臣的方式来巩固皇权。

以上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无论是何种出身,所有帝王都是自私的,排他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都是把稳固统治放在首位。而李世民与赵匡胤之所以表现得比刘邦和朱元璋更人性化,实则另有原因。

格局与观念的差距

虽然都当上了皇帝,但布衣皇帝与世家子弟是有区别的。世家子弟从出生开始,便开始接受最高等的教育,他们从思维方式上比泥腿子出身的这哥俩强得多。泥腿子出身的朱、刘二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更简单粗暴一些,动不动就是杀。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因为维护属下关系,并不是一时之事。

而他们自身能力与水平,也在那放着,他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越没有安全感,就越容易做出点出格的事情。

大家认为其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有杀功臣吗

1、刘邦杀的开国功臣有韩信、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

2、燕王臧荼:发动叛乱被杀。准确来说,燕王臧荼其实并不算汉朝开国功臣,他原本是项羽灭秦后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在击杀辽东王韩广之后盘踞于东北。韩信灭代、赵之后,臧荼逐投降刘邦,并在垓下之战后,拥立刘邦称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燕王臧荼的势力一直相对较为独立。

3、颍川侯利几:因谋反下落不明。利几与臧荼情形相似,他原本也是项羽旧部,却在楚汉相争时投靠了刘邦,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将其封为颍川侯。

4、韩王韩信:勾结匈奴谋反被杀。韩王信乃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将其封为韩王。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封地北靠巩县、洛阳,南逼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将其封地迁至太原以北,建都晋阳,用来防备并抵抗匈奴。因匈奴经常来犯,在韩王信的请求下,刘邦又将其都城迁到了马邑。

5、赵相陈豨:源于刘吕之争,谋反被杀。史料中,陈豨在汉朝建立之前的记载极少,但他却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少有的两次被封侯者,其第一次封侯发生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时,可见其战功应该不小。而之所以其记载如此之少,应该与吕后的兄长吕泽有关。

6、淮阴侯韩信:私藏钟离眜之事存疑,最终被吕后所杀。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可以说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却成为了刘邦立国后第一个对付的功臣,在被封为楚王后不久,便被刘邦废为了淮阴侯,而原因便是其私藏钟离眜,意图谋反。

7、梁王彭越:不服刘邦调遣,在吕后的建议下被杀。秦末乱世之时,彭越在魏地举兵起义,后来率兵归顺刘邦,被拜为魏相国,封建成侯,为刘邦赢得楚汉之争立下赫赫战功,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被封为梁王。

8、淮南王黥布:恐惧之下意图造反。黥布原为项梁麾下将领,项梁死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被项羽封为九江王,位列“秦末十八路诸侯”。彭城之战后,在刘邦的反间计下,彭越投降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淮南王。

刘邦没杀的开国功臣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最终被吕后胁迫,留了下来。病死在长安。谥号留侯

樊哙:刘邦同乡好友。为人武勇无比。曾多次解救刘邦。但在刘邦病危时听其作乱谣言,竟令陈平周勃前去杀之(未遂)

陈平:原项羽手下。后投刘邦。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并不为刘邦所忌。后为丞相,吕后死后帮着剿灭吕家余孽。自述“我多诡计,是道家所忌”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沛县小官。与刘邦交厚跟着他起兵。主管后勤。为所有功臣中功劳第一。后为丞相,主管内政。

周勃:刘邦手下大将。吕氏乱政风波后为文帝朝丞相,但能力远不及陈平。后辞去官职。景帝朝名将周亚夫是其子

曹参:与萧何一样都原为沛县小官。丞相。素有“萧规曹随”一说。

韩信:汉初最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受跨下之辱,但不改其志。最终投得刘邦做成大事。后被吕后计杀。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彭越:三王之一。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后被刘邦流谴,最终被吕后所杀。

英布:又称黥布。本为项军手下大将,后投刘邦,为三王之一。最后被刘邦出兵击杀。

卢绾:刘邦同乡。随其征战,封为燕王。但最终投降匈奴。

夏侯婴:号“滕公”。刘邦车夫。曾劝阻他扔下儿女。

韩王信:另一个韩信,史称韩王信。追随刘邦后防御匈奴,后投靠匈奴。

任敖:沛人也,少为狱吏。高祖尝避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从为御史,守丰二岁。高祖立为汉王,东击项羽,遨迁为上党守。陈豨反,敖坚守,封为广阿侯,食邑千八百户。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

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为都尉。

燕王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高祖三年,泽为郎中。十一年,以将军击陈豨将王黄,封为营陵侯。

周緤:沛人也。以舍人从高祖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汉,还定三秦,常为参乘,赐食邑池阳。从东击项羽荥阳,绝甬道,从出度平阴,遇韩信军襄国,战有利不利,终亡离上心。上以緤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

  • 发表于 2023-06-24 15:04
  • 阅读 ( 210 )
  • 分类:生活难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海棠电子电缆
海棠电子电缆

484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