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英雄之一,她勇敢、聪明、善良,代表了女性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形象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女性、崇尚正义的思想,是女性价值观的代表之一。她的形象在现代也被广泛运用,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各具特色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一:杜丽娘形象分析及其意义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反封建礼教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杜丽 娘这个艺术形象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汤显祖民主进步思想的体现,是反封建的“情”战胜封建的“理”的理想化身。《牡丹亭》这个剧本在中国剧坛上“家传户 诵”,一直盛演不衰,同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人物特点: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形象分析: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
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二:杜丽娘形象分析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三:杜丽娘形象分析论文
导语: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为爱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至情之人,她在面对难以逾越的困境时,能以生命为代价完成她对真爱的追求。爱情的力量超越了现实的种种障碍,以极其浪漫而又执着的方式体现出爱情的悲剧精神。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字。“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超越生死、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它犹如一位女神,牵引着有情之人,如杜丽娘者,勇敢地冲破理学教条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所向往的理想和幸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不知在何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情之为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了一个“情”字,杜丽娘含忧而亡;同样是一个“情”字,柳梦梅掘坟救妻。杜丽娘“为情而死”,却又“因情而生”,足可见“情”之力量的伟大。二人超越了阴阳,穿透了生死,私定终身,却也终因其情,感天动地,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杜丽娘亦是如此,二八佳人,豆蔻年华,自然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年轻人的血性。懵动的情愫,自然而然的唤醒了她蛰伏的心绪,触动了她懵懂的心弦。然而在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杜丽娘不顾一切去追寻她的爱情。
不顾父母的训诫,杜丽娘和丫头春香私自游园,满园春色,莺莺燕燕挑动了她的春情。惊喜之余,不禁发出了幽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如笼中的金丝雀一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春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美丽的生命犹如美丽的春光一般荒废,无论如何也叫人不能甘心。
于是,杜丽娘带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的叹息和泪水进入梦乡。她向往已久的自由,追逐已久的情感终于迸发出来了。终日沉默的杜丽娘在游园过后,梦到了那个被封建理学所不容的画面,也就此,杜丽娘一直压抑着的真性情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园林,丽娘又怎会有幸冲破牢笼,追求她自己的幸福呢?其实不知道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说她不幸,也许是她终究是因情而死,说她有幸,是她最终向情而生,有情人终成眷属。丽娘的梦中,有她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然而梦醒之后,她并不觉得那样的梦有什么可羞,反而觉得“美满幽香不可言”。
当好梦不再、郁闷愈深,丽娘觉得人生不足留恋时,她也希望死后能葬于梅树之旁,使幽魂得以常温梦境:“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面对现实的桎梏,丽娘最终抑郁而亡,她渴望着爱情,渴望着自由,追求自己的情感。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她年轻的心,激动的灵魂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而她,最终也只能躺在病榻之上,恹恹奄奄,心心念念她的“梦郎”,面对空阔的月景,梦中人杳,不禁悲从中来,焦虑幽思而亡。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已为鬼魂的杜丽娘身死心却不死,化为鬼魂的她彻底摆脱了伦理道德的羁绊,可以毫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地府中,她大胆的向判官询问自己的“梦郎”究竟是姓柳还是姓梅,之后,又大胆的冲破道德的束缚,在深夜敲开了自己梦中情人的门,而与之幽明相媾,并结下了“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
对此,杜丽娘却并不满足,她不要自己这种特殊的身份,她要真真实实的和柳梦梅在一起。爱情的力量终究是伟大的。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柳梦梅掘坟救妻,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终于成为如花美眷。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情”与“理”的斗争中,丽娘毅然抛弃了那些所谓的伦理道德,而选择顺其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羡慕他们那虽死不渝的爱情,而那些长期幽禁在闺阁中的女性更是视杜丽娘为自己的化身。然而,她们却没有杜丽娘那么幸运。她们只能始终徘徊在闺阁当中,永远做那看似令人羡慕的“金丝雀”。她们沉浸于《牡丹亭》所氤氲的浪漫氛围当中,难以自拔,甚至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作为代价。
一、杜丽娘的现实困境
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环境与其父母杜宝、杜母,儒师陈最良等人的活动构成了杜丽娘生活的现实环境,这一现实环境的理念是“理”,是“存天理灭人欲”之“理”。
杜宝、杜母、陈最良对杜丽娘的态度表现虽然有别,但他们的实质都是相同的,用封建礼教来规范杜丽娘。如此,以至于他们都无视杜丽娘内心的激烈变化。而杜丽娘也只是独自在心灵中幻想着,挣扎着。因为在那样的外部环境的压抑下,她无法表现与付诸行动,她对爱情的幻想与追求只能在自我内心中激烈地冲突、挣扎与煎熬着。这一切就形成了杜丽娘悲剧性的内心动作。
在封建专制的思想禁锢下,人的正常、合理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被剥夺的这一现实,与人们冲破封建罗网,向往自由、平等的浪漫主义理想,交织在一起,形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杜丽娘只能以生而入死,死而复生这种异常方式来完成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二、杜丽娘的至情人生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杜丽娘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 她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杜丽娘第一次步入春意盎然的后花园,便触发了天性中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 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
杜丽娘在梦境中自由自在,尽情释放着她那久被封禁的情感,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寻梦”并没有让她“寻”出任何结果,于是,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但是,这不是她对爱情追求的终结,而是开始,她的鬼魂继续争取着自己爱情的未来。在阴间的她,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自己感梦而亡的经过,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中情人并与之幽会。在幽冥世界的杜丽娘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柳梦梅,更由于柳梦梅而复活,这更是将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情感追求推到了极点。
杜丽娘的怀春之梦、梦醒之后的寻梦、死后的魂游幽会、最终的起死回生。这一切,使杜丽娘体现出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抗争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而走到了感情世界中前所未有的至情境界。
三、杜丽娘爱情悲剧的原因
杜丽娘所处的时代,令她只能在压抑人性的封建罗网中苦苦挣扎,只能采取痴情不移地为一个梦中情人肠断而死的方式,缓和与社会的矛盾,借以完成她对情的渴求。也用这种异常的方式来获得异常的释放。
现实的世界,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束缚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家生活、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形成了个人服从社会、个人认同社会的克己思维模式。
在被束缚的生活环境中,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人的性格,不允许他作出个人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古代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使他们放弃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按照群体意愿行动。但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人格独立,结果很可能是被社会吞噬。
因此,杜丽娘选择在冥间享受自由爱情这种异常的方式来获得感情上异常的释放,这是克己人格的体现。她的死具有必然性,因为只有通过死,才能达到伦理冲突的和谐。
四、杜丽娘的悲剧意蕴
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悲剧。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弱小的杜丽娘
死了,而其自然人性所催发出的幸福感让这个在封建社会下受折磨的女性,义无返顾且死而无悔。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对自然人性的不自量力的追求。社会现实之下,如果要执意追求个体的独立,追求这样的爱情,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放弃生命,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与来世;要么牺牲个人的追求,在不幸中隐忍。杜丽娘不愿放弃爱情理想,为自己的爱情以生命做筹码来与社会进行抗争。
而在杜丽娘和柳梦梅相爱已成事实,还魂成婚之后,杜宝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摆着一副封建专制执法者的威严面孔,作为现实世界的全权代表,和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形成势均力敌的鲜明对照。
尽管皇帝降旨让杜丽娘与柳梦梅成亲,敕赐团圆,他们的婚姻已经合法,但杜宝和柳梦梅翁婿之间始终没有和解。杜丽娘理想的幸福,虽然在梦境中如愿以偿,而回到冷酷的现实,却处处碰壁、历尽磨难,甚至得不到亲生父亲的承认。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妥协、无法解决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似乎是胜利者,但封建专制的现实依然存在,其与理想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消失或者缩短分毫。他们和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将如何共处呢?这恐怕又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抗争历程。
其实,这种强制灌输的“理”一方面通过教材、私塾等形式束缚着女性思想的拓宽,另一方面“男女大防”“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将这些闺阁女子的脚步严密地封锁于沉闷、孤寂的小小闺阁之中,对父亲长辈以外任何男性的隔绝,更是最大程度地束缚着女性情感意识的萌发。
其压抑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当一种远离人性的力量发展到突破女性精神底线甚至扼杀人类自然天性的时候,对此的反抗必然随之而起,以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来推翻重重压迫,这种力量就体现在女性的“情”上。
结语:
杜丽娘大胆勇敢地挑战了传承千载的保守女性思维,通过一次为情死、为情生的震撼情感演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对“至情”思想的坚持和人欲解放理念的诠释。杜丽娘情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强烈爱情追求,其本质是一种对“理”的反叛,它深刻地表现了:束缚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学与女性追求爱情理想的纯然情感之间深刻而尖锐的矛盾。
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下,杜丽娘为自己的爱情理想抗争着,她的悲剧精神则诞生在这种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人与现实的对立冲突中。在这种对立冲突中,她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力量,反抗外在世界对自我的主宰并且超越自身,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存自救欲望,和敢于与必然规律进行殊死搏斗的悲剧精神。
在这种表现中,人的价值,人类情感的价值得到了提升,显现出超越世俗,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审美光芒。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