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意义 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

总体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640e6ffb359d3.jpg

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主要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企图通过光绪皇帝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项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二.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出现原因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谕,开始维新变法。然而,仅仅百日的维新,就以光绪帝被囚禁在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往日本,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惨遭顽固派的杀害而宣告失败。然而,导致戊戌政变的起因至今众说纷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接着新政上谕,如雪片飞下,频频颁发,而守旧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挠。新政无法实行,诏谕全成空文,两党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咐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八月初二日,又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八月初三日,谭同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劝说袁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康有为等酝酿多时的军事暴动未及爆发即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百日维新”以光绪帝被囚禁在南海瀛台,完全失去自由,倡导变法维新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往日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惨遭顽固派的杀害而告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那么,戊戌政变的起因是什么呢?对此,学术界向来是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说法,袁世凯告密说。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害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袁世凯告密说长期流行于史学界,但近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提出疑问,否定了因袁世凯告密导致慈禧政变之说,其理由如下:(1)政变之初,慈禧为何不捉拿谭嗣同;(2)荣禄不可能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3)袁世凯《戊戌日记》中所谈的告密情形存在疑点,不可相信。因此,可以说戊戌政变时,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与条件。袁世凯并没有党附维新派,光绪帝对袁世凯的知遇之恩远早于维新党人,而保全光绪帝,是袁世凯保全自己的必然选择。袁世凯之后的飞黄腾达,并非慈禧太后对其告密的奖赏。所以,不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西太后政变,而是西太后政变导致袁世凯告密。当然袁世凯虽非主动告密,但把围园密谋和盘托出,总算将功补过,不但被旧党宽容,而且受到重用。荣禄进京,袁世凯奉命署理直隶总督,其新建陆军得赏银四千两。他以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但守旧派对他并不完全信任,慈禧太后因袁世凯参与围园密谋,并没有主动出手,欲加重惩。荣禄却看中了袁世凯的才能,为袁力保,袁才能够保全官位。如果袁世凯是主动告密,慈禧怎么会认为袁世凯存心叵测,欲置之重典呢?

第二说法,杨崇伊致慈禧太后密折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勖代递向慈禧太后呈递密折,折中罗列了四项“即日训政”的理由:(1)“公车上书”以来,康有为和其弟康广仁及梁启超来京讲学,煽动天下之士心;(2)光绪帝经常召见康有为等人;(3)“两月以来变更成法,斥逐老成,藉口言路之开,以位置党羽”。(4)伊藤博文访华。杨崇伊的密折虽然不长,却足以打动太后,促使其立即采取行动。吴相湘先生于1957年就撰文指出,戊戌政变的起因不在于袁世凯的告密,而是因为御史杨崇伊致慈禧太后的密折,而在其中伊藤博文访华是最主要的因素。房德邻先生也坚持认为政变的原因主要是杨崇伊的密折。袁世凯虽然告密,但此时政变已经发生,听到杨崇伊带来政变消息,袁世凯以为事情泄漏,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围园劫太后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第三种说法,伊藤博文的访华说。孔祥吉、汤志钧先生认为政变的导火索是伊藤博文访华。9月11日,伊藤以“个人游历”身份抵达天津,荣禄心怀鬼胎宴请了他。9月14日,伊藤抵达北京,康、梁等人兴奋不已,朝夕问计,并上奏皇帝欲请伊藤“留作顾问官”。经过接洽,光绪帝决定于9月20日召见伊藤。伊藤的来华及维新党人的频繁活动,使顽固派十分惶恐。他们认为伊藤来华的目的绝非“游历”,而是同光绪帝、康有为等一起谋划政变,要阻止他们的行动就得赶紧先行下手。于是,9月18日杨崇伊上奏折请慈禧“训政”。奏折说,伊藤之来华“将专政柄”,只有请太后“训政”,才能“转危为安”。9月19日,荣禄由天津赶赴北京,参加了政变密谋。是日晚上,慈禧太后便从颐和园赶回皇宫,幽禁了光绪帝,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等酝酿多时的军事暴动未及爆发即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扑灭了。

第四种说法,多种因素说。与上述三种观点不同,一些学者认为,毋庸赘言,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军机四卿”的提拔和礼部堂官的罢免,开懋勤殿的召集意图,杨崇伊等吁请重新训政的奏折,伊藤博文的来访乃至多数旗人、士绅、官员对变法措施的不解和反对,激进改革造成的社会震荡和民心不稳、流言传播等等,都成为了促使慈禧下定政变决心的诱导因素。但袁世凯的告密亦当被收入观察视野,因为假如不这样来观察,若干问题便不易解释,其中环节便难有符合逻辑的联串。

不得不承认,戊戌政变起因之谜并没有因为研究的深入而日渐明朗化,然而,我们相信,随着新资料的发掘,会最终揭开戊戌政变的神秘面纱。

简述辛亥革命的意义30字

辛亥革命意义如下: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 发表于 2023-06-22 11:43
  • 阅读 ( 87 )
  • 分类:行业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夜喵子
夜喵子

462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